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74|回复: 0

井底望天:也谈毛泽东时代经济(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15: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理解1952年的税制改革,其实并不是太难。税务局就是国家抢钱的工具,钱不够了,当然要想办法刮多点上来,至于从谁那里刮,当然就是看那个地主家里还有余粮。政治上的冠冕堂皇的忽悠,那是朝廷里的老爷子们去折腾的,对收税人来说,无关痛痒。

  按照当时管理这一块的薄一波的说法,当时的思路是两个:一个是保住税收总量,一个是简化税制。简化税制是因为你的苛捐杂税定得太复杂,人家没有积极性来交税,你没有有效办法监管,最后还不是一样收不上了。

  薄老爷当初也知道公私税收不同的原因,设想是区别对待,国营不收,私营照收,结果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商业部和供销总社摇脑袋。为什么?因为私营企业在运动 中打击太大,资本家们有“不跟你玩了”的抵触情绪,税源减少太大。因此还是要奉行“猪要养肥了才杀”的税务原则,让他们休养生息一下。

  这样导致的情况,就是你必须到其他地方开源。薄老爷转眼一看,那些国营企业个个是肥头大耳,一身肥膘,就决定从国营企业那里,斩几件回来。

  1952年9月开了全国财经会议,12月16日-20日,开全国工商联大会讨论,12月26日周老爷在政务院164次会议拍板通过。12月31日向中央和毛老爷汇报,然后第二天正式实行。

  可以看到这个税制改革的一大问题,就是冒进,是薄老爷和周老爷的冒进。从出台,到正式公布,没有做踏踏实实的工作,而且宣传上,欠缺思考,在人民日报社论里用了“公私一律平等纳税”口号。

  这个税制改革,私营企业的负担没有变化,新征税的冤大头落实在了各地方的国营企业,自然就引发了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弹。

  其实当时的中国,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再加上初生政权,地方上百废待兴,给予了地方非常大的自由。在加上本身中央的各种机构还在磨合,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政府 结构,都还没有定论,地方已经开始有坐大的倾向。从政治上,五大诸侯进北京,已经是为了之后的取消行政大区做准备。在财政上,周老爷想把中央财权集中,碰 到的就是地方财政的痛处,自然会引发强烈反弹。

  了解中国政治史的人,肯定不会忘记“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这个著名的怪圈,而中国的很多政策,都是围绕着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有时候中央集中多一点,有时候地方放权多一点,不过是个度的思考。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地方的利益集团,以国营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主的团体,被周老爷的税制改革,动了他们的奶酪。是不是还有个人的私利在里面?当然不排除, 只不过,三反里,超过12万党员被清除出党,这种私利不应该是主要因素。地方政府想抓住自己的财权,加上各国营企业的领导和职工,想保住自己的利益,是主 要原因。

  结果就是在这个改革公布的前后,出现了市场不稳的价格波动。面粉涨了6.3%,大米涨了8.8%,北京和其他大城市里出现的社会不稳现象。

  对这一现象反对周老爷税改的人说,是因为税改造成了物价上涨,社会不稳。支持周老爷的人说,是宣传没有做好,导致大家思想有点混乱,并辩解说税制公布之前就出现了物价上涨局面。

  俺的说法,就是两次物价的上涨,都不排除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的鼓噪,以此向政务院逼宫。结果就是各路地方诸侯纷纷抗议,到毛大爷那里告御状,以山东局的向 明为例,控诉新税法执行后的物价波动,抢购商品,私商观望,思想混乱。并在信中说:“我们真不懂,新税制为什么要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画等号? 如果这样,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怎么能得到鼓励而发展?资本家的企业从新税制里得到了鼓励更加得意忘形,这样社会主义还要不要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围绕新税 制的实行,是一场尖锐的路线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0 19:03 , Processed in 0.0781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