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74|回复: 0

戎评:中国崛起的真正秘密:没有他们的精心布局,就没有今天的“换了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5 23: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9年元旦,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将正式启动。

  经济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时隔5年,中国将再次领取经济“成绩单”。这是对过去的一次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窗外寒风凛冽,戎评突然想起了毛主席曾写下的诗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78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洗劫中国的财富。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中国人历经苦难。

  清朝末年,国力衰弱。武者贪生怕死,文人索贿无度。民族不思进取,国家停滞不前。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仍然沉溺在积贫积弱的旧观中。

  一个多世纪都没能改变的局面,新中国用成立69年、改革开放40年时间,将这片天地给彻底换了颜色。

  40年前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秋风中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这40年来,我们取得了人类“前所未见”的伟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可是任何变化,都不会也不能是风中柳絮、水中浮萍。一个经济体如何从贫穷走向繁荣,是经济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究竟是什么缔造了今天的成就?

  历史不允许也不存在割裂,前一阶段的成果必然是后一阶段的基石。改革开放绝非一蹴而就,它有着一系列先决条件和基础。

  广积粮,高筑墙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一穷二白。

  “穷”指的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也不发达;“白”则是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都不高。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物质资本基础,还是人力资本基础,都远远达不到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说白了,新中国刚成立时,生产力不够,达不到改革开放的基础条件。生产力为何不够?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原因有两个:“钱”和“人”。

  1、提升落后的农业生产

  “人”的问题分两种,一是“数量”,二是“质量”。这里戎评先说“数量”问题。

  粮食供应不上来,影响的不仅是成年人的温饱问题,更会让下一代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民以食为天,想要人口迅速增长,必须不断提升粮食产量。

  根据历史数据,1949年时,中国人口约为5.4亿人,人均粮食仅有208.9公斤。

  这数字是什么水平?按照粮食供应贫富标准,人均粮食消耗量在100到300公斤范围内的,属于赤贫国家。

  69年前,中国有9成都是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接近4.5亩。但当时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都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面临农业生产力低下的现实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农业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二是生产技术落后,单产低。

  认清了主要矛盾,自然就能着手解决问题。在改革开放前30年里,中国对农业生产十分看重,在党史中也有据可查:

  相较于1949年,1952年时农业增长了48.5%,参加互助组的农户数量占到总数的40%;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的101%,比1952年增长25%;

  197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再次突破300公斤,人口数量达到9.6亿。

  (P.s.首次是1956年,但1958年时再次降到300公斤以下,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让人均粮食产量回到1949年的水平)

  不到30年的时间,中国粮食足以满足基本需求,人口也几乎翻了一倍。

  粮食产量的提升,一方面是基于小农经济现实的合作化改革,增大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另一方面则通过工业化,解决了生产技术落后、单产低等问题。

  2、重建完整的工业体系

  69年前中国工业之落后,在农业上有着最明显的体现。

  当年的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铁犁牛耕,一亩一亩地翻种土地。田里没有高效率的人工肥料,全是自然肥。至于是收成,也得看天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始终都是重点。工业化并非只是多炼钢、多建工厂那么简单,而是包括交通运输和生产材料供给在内的一系列系统。

  1949年,中国公路里程只有8万公里,仅40%拥有路面;铁路营业里程数不过2.18万公里,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地区;民用汽车保有量约5.09万辆,不足骡马保有量的一个零头。

  在过去的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一次都没能赶上,战争也摧毁了本就薄弱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所需的煤炭、石油、钢铁和三酸两碱等原料十分匮乏,只能依赖前苏联援助。

  历史的经验教训尚未走远,其他国家是靠不住的。二战开始前,老蒋就没怎么弄工业,先进武器全靠进口。当年最精锐的德械师,耗费巨资也只完整地整备了20个师。

  中国为何现在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工业体系的国家?全凭毛主席高瞻远瞩,在最艰苦的年代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是重中之重。

  在经济事业和文化教育事实中,工业部门获得资金达313.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40.9%;在基础建设投资中,工业部门获得248.5亿元投资,占到总体的58.2%。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们不断修炼“内力”。

  近山钻洞,面水搭桥。1978年时,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5.17万公里,现代铁路网络雏形基本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89万公里,公路运输网日益成熟。

  改革开放那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5.84万辆,民间物资运输有了基本条件。三酸两碱、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等工业基础都已拥有,大工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这30年来,中国不断推进工业化,也是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在1978年时,城镇化率达到了17.9%,劳动力不断集中。

  3、教育、医疗拉动人力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单纯的“数量”构不成人力资源。之所以称之为资源,一来需要“数量”,二来需要“质量”。

  农业解决了人口“数量”问题,工业发展却需要解决人口“质量”问题,而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延绵十几年的战争让教育无从发展。整个中国教育体系残缺不堪,十分落后。此外当时的医疗条件也不行,民众健康问题非常严峻。

  大量的劳动者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对现代生产两眼一抹黑,生产力严重不足;9成农村人口就医困难,全国人口死亡率20‰,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

  缺少文化又缺乏希望的人,是无法解放其劳动力的。改革开放前30年,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基本覆盖全中国的医疗体系在中国相继建成。

  义务教育让青少年有书可读,包括夜校在内的其他教育形式向适龄劳动力普及知识;农村地区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人口,甚至被称之为医疗服务奇迹。

  1978年时,中国人的识字率达到了66%,印度则是在2000年前后才达到这个成绩;同期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增长到65.8岁,人口死亡率降到了6.25‰。

  坚实地基,建起高楼

  光阴荏苒,1978年时,横亘在中国人口和生产力之间的天堑,成了随时可以跨过的沟渠。

  1、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1%,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为4.0%;

  2、农业生产与结构调整迅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1.0%降至28.2%;

  3、工业呈现高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

  4、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就业,就业人口从1952年的2亿上升至1978年的4.015亿,就业率也有所提升,从36.1%上升至41.7%,其中妇女就业参与率明显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

  5、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开展,城市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农村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消除烈性传染病,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预期寿命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有了成体系的教育,有了成体系的产业,中国这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就能发挥巨大作用。只要改革开放,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工厂”。

  在毛主席打下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进行更精细的现代化建设,戎评将分4点逐一分析。

  1、蓬勃发展的电力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成了工业不可或缺的能源。要生产就要电,要扩大生产,就要增加发电量。

  电力建设和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增加发电量不仅能满足工业需求,也预留了工业发展的空间,促进工业化进程。

  而工业发展不仅会带动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拉动电力需求,促进电力技术革新。电力技术升级后,发电量、成本和电价就会下降,再次带动工业发展。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发电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49年,全中国发电量只有43.08亿度,不足美国发电量的1.5%。

  1978年,中国的发电量增长至2031亿度,约为美国的10%。

  2017年,中国发电量升至6.5万亿度,约是美国的1.6倍。

  电力的发展进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边陲,国家电网一路建设;从传统煤电到风电、气电再到核电,中国发电技术不断升级。

  从太空向中国看去,万家灯火似霓虹一般,在神州大地上不断铺开、蔓延。

  2、从未停滞的制造业

  新中国对制造业的重视是空前的。这40年来,中国制造业从未停滞,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之初,制造业就被放在了重要地位。制造业究竟有什么魅力,中国愿意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发展制造业?

  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勾连起来。

  搞工业化、现代化就是搞城市化,怎么搞城市化?城市化是需要汇聚人的,而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就能做的这点。

  二是制造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低端制造业虽然代价大、利润低,但是低学历人口就业问题就靠它来解决。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民占了8成,高考又刚恢复,低学历人口数量极大。这些人收入极低,深陷贫困。怎么才能脱贫?最好的方案就是促进就业。

  三是制造业可以促进科技发展,而低端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没有对外殖民掠夺,只能通过大量出口,才能累积原始资本。

  当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逐利的天性就会迫使低端制造向着高端制造前进。没压力就没动力,科技不会自己前进,高附加值产业都是资本“逼”出来的。

  3、城市化才是硬道理

  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步骤。

  城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集中劳动力,并提高社会效率。中国人口众多,任何资源再丰富,人均一下就没多少了。

  教育、医疗体系就是如此。有毛主席的坚实基础,但大量的农村人口让资源也随之分散,造成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良莠不齐等问题。

  况且优秀资源很宝贵,也很有限,只有通过城市化将人口集中起来,才能够起到普惠作用。

  城市化带来的是医疗、教育体系的再次革新,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长足进步。

  4、纵横交错的交通网

  除此之外,城市化还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人多了自然有需求,有需求就会凝聚资本,有了资本就能加快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得越多、越好、越全,中国才能越快地发展。

  2018年,第十个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2135亿。中国电商行业为何如此发达?全凭快捷便利的物流行业,更是依赖中国极为发达的基础设施。

  江浙沪能成为包邮区,一方面是买家卖家相对集中,另一方面则是基础设施十分完备。制造业搞生产,除了人手、电力,原材料和产品都是需要运输的。

  “要致富,先修路”,制造业可离不开基础建设。这40年来,中国从未忽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两代人,换了人间

  从一位老革命军人口中,戎评见证了变化的一角:

  70年代,他常年在外地服役,每次回家都要搭乘好几天的老式绿皮车。今天,他乘坐高铁回老驻地探访,只需要数个小时;

  80年代,他转业到地方造船厂,每天骑着自行车花上40分钟通勤;今天,他出门搭上公交车,回厂里也不过20分钟;

  90年代,他的儿子成了家,儿子单位分配了一套只有30多平的小两室一厅;今天,他的儿子早就把分配房屋卖掉,换成了更大的一套住宅……

  40年,2代人,天翻地覆。是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让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在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的同时,中国也在被世界贸易所改变:

  1978年,中国GDP总量才1495.41亿美元,排不进世界前十,甚至比不上美国部分州的GDP;

  2008年,中国GDP总量升至4.6万亿美元,升至全球第三,距离超过日本只有一步之遥;

  2018年,中国前三季度GDP总量650899亿元人民币,约合9.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7%。

  从建立特区开始,到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再到现在的沿边开放。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曾停息,幅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仅为0.8%;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2.56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7.9%;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海关总署公布前三季度数据显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2.28万亿元,其中9月单月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就达到了2.85万亿元。

  这是时代的潮流,是未来的趋势。

  马克思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发展规律时,认为这个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哲学里,南宋陈亮也曾提出“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国盛非战也,善假于势也。

  600多年前,西方文明凭着开辟新航路与文艺复兴的红利,在世界舞台上深深地刻下自己的烙印;

  200多年前,西欧与北美国家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与生产力脱胎换骨,向着更高处跃进;

  100年前,美国借由一战爆发的机会,一举摘掉借债国的帽子,成为了世界的最大债权国。

  历史已经证明,把握时代潮流,能借风使力的国家,必然能大有作为。过去的69年,历代领导人励精图治,铸就现在的中国。

  178年过去,时代早就大不相同。“西风”已经不能压倒“东风”,世界正等候我们的“声音”。

  过去,西方哄骗悠悠众口;现在,该轮到我们哼一曲:东方红,太阳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4-30 18:06 , Processed in 0.0781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