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1|回复: 0

龙凯锋: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而在邯郸之战中大获全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8 08: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秦赵长平之战,众说纷纭。也产生了一个历史著名的典故:纸上谈兵。在龙凯锋看来,长平之战的失败责任,赵括虽然首当其冲,但真正该负责的还是赵王,因为赵王才是长平之战真正的最高指挥员。赵王在伐谋伐交失败的前提下,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廉颇,最终导致伐兵失败。

  秦赵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决战。此战,秦国有兵力五十多万,赵国有兵力四十多万,都是倾全国之力之兵打的一次决战。而战争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赵国战败,赵国四十多万精兵投降,被秦国坑杀,这也成为历史上最惨最血腥的一次事件。赵国从此国力衰落,处于被灭亡的境地。

  然而长平之战结束9个月后,秦国再次发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实现灭赵。这对秦国来说,本是一场毫无悬念具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战争,然而秦昭王派王陵率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却遭到失败,秦军五校战死。秦昭王要启用白起为将,但遭到白起的拒绝,这让秦昭王非常奇怪,问白起:长平之战,我们国虚民饥,你主张增兵灭赵;现在兵多粮足,你为什么又不主张灭赵呢?白起说:赵国自长平战败以后,在内政方面,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加强战备;对外,联合燕、魏、齐、楚等国,邯郸城坚粮足不易攻取,而各诸侯国援赵,如果秦军远离本国进攻邯郸,势必处于不利境地,失败是必然的。

  秦昭王继续坚持灭赵的作战方针,不断增派军队,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巨大,仍然攻不下邯郸。秦王十分恼怒,亲自去见白起,第三次强令他为将灭赵。白起坚持不应命。秦昭王勃然大怒,削去白起的官职,把他降为士伍。最后赐以利剑,逼迫白起自杀了。

  赵国对秦军的进攻,采取了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作战方针,同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军民同仇敌忾、誓死抗秦的决心。魏国出动十万大军救赵,但统帅晋鄙却按兵不动,魏公子信陵君窃取魏王虎符,杀了魏军统帅晋鄙,夺得魏军指挥权,挑选精兵八万,支援邯郸。楚国也派出援军,魏、楚援军,数败秦军,秦军损失几万人。最后,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以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战争就此结束。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兵力相差无几,一个五十多万,一个四十多万。而在邯郸之战中,秦赵的兵力相差巨大。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获胜呢?军事评论员龙凯锋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长平之战中,赵国伐谋失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赵国伐谋成功。所谓伐谋,就是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而正确的作战方针来自于正确的战略分析和判断。

  在长平之战中,赵王对秦赵的实力对比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才会责怪廉颇只守不攻,而廉颇采取坚守的策略,也是在与秦军的几次局部战斗中失败,才决定采取赵军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等待秦军疲惫撤退时,再寻找战机的作战方针。从后来看,廉颇这个作战方针是正确的,如果赵军坚持几年,秦军必退。如果再联合其他国家从其他方向进攻秦军,秦国必然失败。

  在邯郸保卫战中,赵王头脑彻底清醒了,下决心抗秦,自己以身作则,上下同仇敌忾,坚持依托邯郸坚固的城池不出战,同时联络其他诸侯国救援,才导致秦军伤亡巨大,攻打邯郸失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只是赵王这一堑,付出成本太大,赵国辛苦几百年的基业因一战而垮塌,四十多万精壮军士却被坑杀。

  二、长平之战中,赵国伐交失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赵国伐交成功。在长平之战中,赵王一直惦念着韩国的上党郡,妄图接受韩国上党郡为赵国所有。在秦赵两军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时,赵王没有认清秦赵决战的战略形势,居然想向秦国妥协议和,并派出使臣。而秦国为了防止赵国合众连横,一方面热情接待赵国使臣,显示秦赵不会决战的态势,麻痹了赵王,也麻痹了齐、楚、燕、魏等国。一方面暗中割舍土地给魏国,不让魏国出兵救赵国。一方面施离间计,离间廉颇,使赵王下决心临阵换帅,用赵括替代廉颇。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将本来献给秦国的六个城池,给了其他国家。使齐、燕、魏、楚等国都愿意和赵国结盟,援助赵国,因为赵国如果灭亡,其他国家就会被秦国各个击破,唇亡齿寒的道理各国都懂。如果赵王在长平之战中,舍得拿六个城池给其他国家,恐怕齐、燕、魏、楚等国纷纷救赵,长平之战焉会战败?可见,赵王在长平之战中伐交太小气,是因为自以为是,才导致伐交失败;而在邯郸之战中伐交很大方,是因为赵王对战胜秦军毫无底气,面临绝境,才使伐交成功。

  三、长平之战中,赵国伐兵失败;而在邯郸之战中,赵国伐兵成功。在长平之战中,赵王没有坚持廉颇正确的作战方案和任用廉颇为帅的坚定决心,而是听了秦国的离间计,责怪廉颇坚守不出,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廉颇,这是赵国长平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否则,即使在伐谋、伐交不成功的情况下,赵军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赵王之所以不信任廉颇,是因为赵王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廉颇的作战方针不一致,是因为赵王缺乏坚定的作战决心,是因为赵括盲从赵王指示,同时用兵轻率,才导致惨败。

  在邯郸之战中,赵王不再抱有幻想,而是坚持“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作战方针不动摇,这才使邯郸保卫战不但成功,而且大败秦军,收复了太原,魏国也收复了河东,韩国收复了上党。可见在战争中,正确的作战方针很重要,而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更重要,否则伐兵难以成功。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给我们后人的战略启示却是如此深刻。面对历史上一次次战争,我们不禁质问:力量优势就一定能够打胜仗吗?力量劣势就一定打败仗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力量对比而造成的战争结局,就狠狠打了持纯军事制胜观点人的一个响亮耳光。名将白起不愧为名将,面对秦昭王的强命为将,宁可自杀也不领命,因为他看到了邯郸之战的必败,一个指挥员对每一场战争能够预知胜负,就是了不起的指挥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兵民才是胜利之本。邯郸之战,也印证了这个真理。这一光辉论断,在高科技时代的战争中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8 13:48 , Processed in 0.0937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