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93|回复: 0

云石:清白的“罪人”——马英九的过与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8 1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时钟的巨轮拨至2018,距离马英九当年上位台湾地区领导人,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10年前,小马哥携大胜之势,将民进党斩落马下,重夺台湾执政权。回顾当年之势,小马哥可谓春风得意,举世瞩目;国民党也是万众拥戴、气势如虹。孰料10年过去,国民党不仅民心丧尽,失去政权,甚至内部也四分五裂,溃不成军。

  当然,由于民进党和蔡英文的更加不堪,马英九最近又有翻红之势。只不过,纵然马英九能逃过蔡英文的政治追杀,甚至侥幸上位,但今日的国民党,已经严重缺乏价值认同,真正沦为一群乌合之众。各路大佬心中所想的,不是如何重整河山,而不过是想榨干这家百年老店的最后残存价值,借正统之名招揽人心,扩充私人势力。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国民党,纵然马英九重新出山,能有多大作为,实难预料。

  而国民党之所以道统尽丧,归根结底,在于岛内“中国认同”的瓦解。

  作为昔日的中国合法统治者和华夏正朔,作为从大陆播迁至台的“外来势力”,国民党自然而然地成为岛内“中华正统”的代言人。在“中国认同”的社会认知体系下,台湾不可能有任何一股其他政治势力,能够与国民党的“正统”身份相匹敌。

  但是,反过来讲,在“台独”社会认知框架下,国民党身上这种抹不去的“中华正统”招牌,又成为其致命的顽疾——任何一个本土势力,都能轻而易举的对这个昔日华夏正朔和中国统治者取得决定性优势。

  “统独之别”,便成为国民党与台湾本土势力的最大区别所在。

  当然,如果“统独”仅仅限于小范围的思想认知之争,与社会现实关联不大,那这种差异,倒也不至于成为岛内各方势力角逐的关键所在。但台湾的现实,决定了两岸关系实乃关乎其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在两岸关系中如何自我定位,也就成为台湾必须面对的首要之务。

  既然台湾所面临的所有重大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问题,追根溯源都会牵扯到“统独”二字上头。那么,“统独”就不在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认识分歧,而是决定台湾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台湾内部政治势力博弈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采取西式民主制度的地区,民众的选票是决定政治势力前途命运的关键。这种情况下,民众关于“统独”的思想认知,就成为决定国民党政治兴衰的关键所在。如果民众依然倾向“中国认同”,那国民党的优势可以说是无可匹敌——就算内部再怎么斗,也很难被其他势力取代;但民众一旦倾向“台独”,那国民党作为“中华正统”的代表,其作为政治势力的道德合法性基础就会彻底崩塌。

  失去了社会认同基础的国民党,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再想在政坛立足,就只能单纯靠技术性的政策来讨好群众,而无法用根本性的政治立场来巩固根基。

  马英九上台之前,经历了李登辉、陈水扁两朝的“台独”煽动,岛内社会的“中国认同”基础已经大幅松动——这意味着国民党的政治根基已经严重动摇。虽然连战靠用术——即缓和两岸关系,带来大陆经济红利的方式,成功的为国民党续了口气,挽回了民心——也为马英九的上位铺平了道路。但这种民心的取得,仅仅是基于民众对大陆武统的恐惧,与对大陆经济红利的向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民意逐渐向独的心理趋势。换句话说,国民党这口续命之气,完全是靠大陆的外力加持,而自己的社会基础坍塌,依然仍在持续。

  而在这时成功上位的马英九,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利用自己的高人望和执政优势,为国民党重塑社会认同基础——毕竟来自大陆的外力不受自己控制,且带有大陆自身的利益诉求;并且,大陆的外力,本质上是一种反向制约力,其本身在台湾社会是被整体心理排斥的——只不过大家无可奈何,才被动接受而已。所以,国民党要想继续在台湾长期立足,争取民意,就必须有自己的政治根基和存在理由。

  马英九也确实在重塑社会认同基础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他的努力方向,却并不是重塑“中国认同”的社会基础,而是打造一种“不统不独不武”的全新“独台”心理认同。

  为什么马英九不重塑“中国认同”?这里面有很多因素。

  从台湾社会内部来说,经过李、陈两朝之撬动,“中国认同”根基已经严重松动,现在强力重塑,势必遭到来自台独势力乃至倾独民众的强力反对——短期内,必然会有许多民众将站在马英九和国民党反对面——毕竟许多人本意上也是倾向于台独认同的,只是因为对陈水扁之失望和对大陆武统的恐惧,才支持马英九。如果马英九一上来就强势重塑“中国认同”,他们情感上接受不了,必然心生抵制。而另一方面,本因陈水扁案而四分五裂的绿营,也会因为统独之争的激化,而在反统促独的大旗下重新整合为一体。

  重塑“中国认同”,本来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最后能否成功也着实难料。为了这么一件最后成败难料的事,却付出自己支持率骤然大跌,对手因此重新凝聚的代价,这从政治上来讲,的确是存在太高风险。

  另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虽然马英九本人应该还是有“中国认同”的。但他的这种“中国认同”,却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作为国民党官宦世家子弟,作为蒋经国的前英文秘书,作为当时的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虽然有强烈“中国认同”,但他的这个“认同”,不仅指向“中国”这个国家,更指向“中华民国”这个朝代。马英九心里虽然支持“中国认同”,但他真正希望的那个中国。并不是当下的的华夏正朔——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早已丢掉正朔,在台湾苟延残喘的所谓“中华民国”。

  这种情况下,马英九在重塑“中国认同”时,就势必在国家之外,对朝代也有所考虑——他希望将“中国认同”与“中华民国”认同,有机融为一体。

  怎么有机融合?最简单的办法——反攻大陆!只要反攻大陆成功,“中华民国”重夺正朔,这个麻烦自然就可以完美解决。

  但傻子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不仅反攻大陆是痴心妄想,随着大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两岸实力对比的失衡加剧,大陆收复台湾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下,马英九就很为难了。眼瞅着现实中两岸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如果这时候继续在社会心理上重塑“中国认同”,那在维护国民党“道统”的同时,也降低了将来大陆收复台湾的难度;最终受益的,多半不会是国民党和他所认同的那个所谓“中华民国”,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塑“中国认同”,在现实层面会对自己和国民党的政治利益造成直接伤害;在理想层面,又会加速小朝廷的最终覆亡。马英九面对这种局面,自然很难下定决心去孤注一掷。

  但该做的事情依然要做。毕竟不管外人现在怎么看他,但小马哥终究还是国民党人,心理上应该也还自认为是“中国人”的——只不过这个“中国”是“中华民国”而已。

  这种情况下,马英九逐渐整合出了一套“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的现实逻辑在于维持现状。所谓维持现状,既对内也对外。

  对内,既不动用政治权力去支持台独,但也不强力重塑“中国认同”——这样就避免了台湾内部矛盾激化,自己也不用去冒政治风险。对外——既不与大陆作对,但绝不接受统一,政治上不做支持统一的任何举动。

  而从深层次逻辑来说,三不政策也使马英九对自己所谓“家国情怀”的理想化实践——既名义上依然维持“中华民国”道统,维持“中华民国”作为华夏正朔的自我定位,但实际上将其局限于台湾范围之内。这样一来,马英九情怀上的“中国认同”和“中华民国”认同都可以同时满足,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如果将来有一天“大陆生变”,国民党和“中华民国”也未必没有实质性“恢复正朔”的理论可能。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马英九想“三不”,那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而已。

  首先,大陆就不答应。收复台湾,本就是大陆的既定方针。所谓三不,在大陆看来就是两个中国。而大陆实力远强于台湾,所以其根本不可能以马英九乃至台湾的意志为转移——虽然现实来看,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陆,并不会在短期内主动收复,但从长远看,大陆一旦准备就绪,统一势在必行——而这是台湾无力抗拒的。

  台湾对大陆的缺乏制衡力,决定了“三不政策”根本就缺乏长远可操作性,本质上只是一个的鸵鸟政策。

  当然,如果仅仅是大陆不接受。那么国民党虽然最终难逃一死,但至少在大陆动手前,它还是可以在岛内苟延残喘下去的。

  但问题是,台湾岛内对此也不可能接受。“三不政策”的推行,意味着马英九放弃了借政治权力重塑“中国认同”的做法,而对岛内社会思潮采取纵容态度——而岛内社会思潮经历李、陈两朝撬动,趋独心理氛围已渐成气候,马英九不趁掌权之机加以扭转,实际上就是纵容了“台独”思潮的泛滥。

  前文中云石君已经说了,“中国认同”是国民党的道统根基,“台独”是摧毁国民党政治合法性的命门所在。随着“台独”成为岛内社会认同主流,国民党作为一股政治势力的道德存在基础已经彻底不复存在。甚至站到了社会主流认知体系——既“台独”的对立面。

  当成为“社会公敌”,国民党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没有了道德合法性,国民党就只能拼经济,通过物质上对民众的满足,来对冲民众心理上对它的厌弃。

  但问题是,经济的好坏自有其规律,不是国民党一己之力就能决定的。一旦经济形势不行,国民党又没有政治合法性支撑,顿成土崩瓦解之势——这就是马英九和国民党在2016年溃不成军的主因。

  而这一次失败,比2000年和20004年失败更惨。当年的国民党,虽然被民进党撵下台,但由于台湾社会“去中国化”尚在半途,“中国认同”还有一定市场,所以国民党依托这股力量,外加大陆支持,尚有翻盘之机。但现在,台湾主流民意的去中国化已经完成,国民党已经彻底成了无本之木,在这种几乎彻底丧失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国民党再要想翻盘,就只能完全依靠大陆经济援助续命。

  但大陆的钱不会白给。今日之大陆,本身已经具备了凭一己之力,从外部施压,强力遏制台独的能力,对国民党的需求已经不像10年前那么迫切。而另一方面,国民党在丧失群众基础后,本身也没有了10年前的政治能量。这意味着国民党在面对大陆时,缺乏讨价还价的本钱——换句话说,现在再要进行国共合作,国民党的姿态就必须放的更低,就只能给大陆当枪使——而大陆的要求,就是给我卖力的反独促统。

  但是,反独促统,这个又是国民党很难做到的。如果搁在10年前,台湾社会的“中国认同”还有相当的市场,再加上马英九执政的优势,一场血战杀下去,还有一定成功的可能。

  现在,国民党府院皆失,民心丧尽,“中国认同”在台湾也已彻底边缘化,国民党再这么做,就是和台湾主流社会为敌——到时候不仅台当局要搞他、绿营和中间派要搞他,就连蓝营,许多人也会背弃他们而去——毕竟经过10年的台独熏陶,蓝营的整体思想认识,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当年的倾向、至少是不反对“中国认同”;转为心理上倾向、至少是不反对“台独”——只是行动上不愿意去主动去干而已。

  蓝营的整体浅绿化,使得国民党丧失了给大陆当枪使的群众基础;而不给大陆当枪使,国民党又无法获得大陆的足够支持,所以无法让民众相信,他们上台能够有效扭转经济。这种窘境之下,国民党不仅在心理上被倾独的台湾主流民意所厌弃,连民意认知中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利用价值都不复存在。这样的国民党,自然也就彻底丧失了在政坛的存在空间。

  而国民党内部,分化也由此加剧:

  以洪秀柱为首的统派,倾向于争取大陆的强力支持,并借此机会重塑台湾社会的“中国认同”,为此不惜与现实中的主流社会认知为敌——只不过此举虽然方向正确,但在台独思潮泛滥的当下,至少短期内难成气候;

  而其他大佬,则受制于蓝营的整体绿化倾向,为防自身基本盘流逝,不敢如此极端。但没有了政治合法性支撑,又拿不出挽救经济的良方,这些大佬们,自然也不能争取到社会主流民意的支持——甚至由于这些大佬都没有核心竞争力,所以只能围绕着一些细枝末节,来塑造自身形象。而这种细微的差异,自然不能帮助某一个大佬在党内脱颖而出,力压群雄;所以,国民党就成了深蓝洪秀柱孤掌难鸣,浅蓝众大佬山头林立的状况。

  而今天这一切,都拜马英九所赐之。他当政期间面对台独的无所作为,自以为得计,却使国民党丧失了重塑道统的最后一次机会。在被抽取了立党之魂后,现在的国民党,已经不再是一个有凝聚力,一致对外的战斗团队,而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聚集的政客团伙。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马英九希望通过设定“三不”,来实践自己的理想,但却不知由此让国民党错失了最后的良机。如果当时的他愿意强力重塑“中国认同”,即便最后为大陆做了嫁衣裳,但以国民党之功劳和在岛内的影响力,他们依然能在新秩序中,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

  但以现在的局面,今日之国民党,已彻底走入死胡同。就算仗着大陆对民进党当局的强势出打压,国民党得以重新得势,但在经历了这场大难后,一个丧失了独立价值体系和认同的国民党,能发挥的作用也大不如前。利用价值大幅缩水后,国民党就算三观再正,在大一统后所能保证的,也仅仅是大陆的善待而已;其还想得到更多实际好处,就不大可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英九自以为卫护国民党的做法,不管是从现在,还是从将来看,却都是加剧了国民党的衰微。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两岸一统乃是不可违之大势,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面对这种大势,理性的做法,就是放弃夺取最上等目标的幻想,尽可能为自己谋得一个中等之利益。可马英九却不明大势,非要以一己之术而试图强求逆势。其结果,不仅卫护党国之上不可得,就连让国民党体面延续的中利都已丧失;最后,就只能祈祷,让国民党在下策中,能拿到一个不算太糟的结局了。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1859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5-5-1 22:18 , Processed in 0.1094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