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83|回复: 0

刀口评论:鹘鹰有救了 — 四代中推大获成功 候选女院士功高盖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1 09: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突然来到的惊喜

  最近传出中航发涡轮院黄维娜总师已经报请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在中国军事界,谁都知道黄维娜是“先进中推”的总设计师,既然中航发报请黄维娜工程院院士,黄维娜总师肯定是站在取得巨大成绩这个资格上的。

  很多年前,黄维娜就是先进中推的总师,所以由此可以认为四代中推已经定型首飞了,这在中国航空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而且是一件天大的事儿。要知道,之前全世界的四代中推发动机只有美国的F414和英国的EJ230,黄维娜的这个成就足以写进中国当代航空史的史册,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上图 国产9500公斤中推,不是四代中推,参照一下
上图 英国的EJ200中推,四代中推是EJ230可惜没图,参照看看即可

  要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资格,这个成绩足够了。

  首先纠正军迷里对“先进中推”叫法的错误,正确的应该叫“四代中推”。不用先进中推这个词,主要是先进这个词是定语,如果后来出了更先进的叫什么?叫“更先进中推”?显然不准确,但是标出代差,就容易区别了,比如“三代中推”“四代中推”“五代中推”。

  国际上四代中推性能表述是有统一标准的,比如一种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必须满足 推比是10 ,加力推力达到110KN(11吨),可以超巡、超机动的高性能,这是四代中推的统一标准。

  所以“先进中推”一词有时间的局限性,跟谁比先进呢,不明确。正确的叫法就是叫四代中推,那么推力大小和技术水平就明确了。

  四代中推一把就将鹘鹰推到了世界顶尖四代机的神位上

  距离2012年10月31日鹘鹰首飞到现在已经过去6年,之前人们一直有个担心,就是鹘鹰气动外形和航电都飞出来了,现在的发动机已经换了2回,一回是俄罗斯的RD93,一回是国产仿制RD93的WS13E,这两款发动机推力小,属于三代涡扇发动机,基本已经过时,四代机带着三代发动机作战,就不能算名副其实的四代机,严格的说四代机的鹘鹰等于没有发动机。

  如果鹘鹰等于没有发动机怎么办?会不会重蹈早年歼9失败的覆辙?这种担心随着鹘鹰2.0首飞再次加重。

  战争年代我军都是小米加步枪,没有空军,吃尽了敌机狂轰滥炸的苦头。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加倍努力想要尽快的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往往是先搞飞机,后搞发动机。既要研制一款飞机才会研发配套的发动机,飞机如果下马,发动机随之下马。发动机一下马,人员和材料流失,而发动机技术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是一种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一旦中断再想接续起来很难。

  美英等国家,尽管飞机发动机的型号繁多,但是算起来,当今成名的发动机都是从几十年前的几种型号不多的核心机发展起来的。比如美国GE公司早年为B1B轰炸机研发的F101发动机的核心机,后来衍生出很多不同推力的发动机,一部分用在F15\F16\F18飞机的F110和F404发动机上。而最近创造了全世界销售量最大(10000台)的CFM-56发动机,核心机也来自当年的F101。世界上推力最大的GE90(用在波音777\787等大型客机上),推力达到57吨,其核心机竟然来自F18战斗机的F404发动机的核心机,而F404居然也来自F101。算起来,国产C919大客机的LEAP-C发动机的核心机也来自CFM-56,也能跟F101扯上关系。

  发动机的研发周期一般要长过飞机研制5-10年甚至更长,而从三代发动机到四代发动机几乎经过了30年以上。

  鹘鹰从首飞的第一天起,就有人担心鹘鹰会重新犯老错误,这也是有人一直不看好鹘鹰的根本原因。

  这种担心随着四代中推的成功已经烟消云散。
  鹘鹰敢于飞起来,肯定是已经充分了解了四代中推的进展,正是应了那句“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话。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航发的成败决定着飞机研发的命运和最终结局,鹘鹰歼31的设计者敢于先把飞机飞起来,肯定是站在四代中推成功已成定局的基础上的,有句话叫“人类不可能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鹘鹰歼31的设计者同样也不会重蹈过去重大挫折的覆辙。鹘鹰歼31设计和研发的成功应该是有备无患的结果。

  巾帼英雄

  严格的说鹘鹰能够飞起来,多亏了四代中推的总设计师黄维娜。

  黄维娜,女,西北工业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双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黄维娜当选为中航工业2009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2003年初,黄维娜被授予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5月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3月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6年4月荣获航空工业创建55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08年4月荣获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一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一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在“十五”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荣立部级个人二等功,2009年获中航工业国庆阅兵式技术保障先进个人一等奖。

  据介绍,黄维娜目前至少是四代中推总设计师,WS-13IPE总设计师,涡扇发动机岷山总设计师,WS-16(高速靶机发动机)等先进发动机的总设计师。

  另外,黄维娜还有一个头衔:中国航发涡轮院(624所)总设计师。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现拥有大型连续气源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和涡轴试车台,是国内高性能航空动力装置预先研究的技术抓总单位、航空发动机核心机预研的总设计单位。拥有一支能协作攻关,具有近百种配套专业的,能够承担动力机械、机械工艺、电气工程、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研究队伍。建有完整配套的整机试验设备高空模拟试车台和各种零部件、系统试验研究设备,可为各种型号发动机整机和零部件开展试验研究工作。研究所20多年来已取得各级技术成果700多项,其中获国家、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0多项,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涡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以及40余台零部件试验设备,其中1/3左右为国内唯一或居技术领先地位,部分设备可以与西方国家同类设备媲美。高空台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院先后承担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机研三大高压部件研制,中等推力发动机核心机研制等任务。目前承担高推重比发动机核心机研制,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多用途发动机研制、重点型号试验等任务。行成可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设计规范和数据库。建院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9项,部及科技进步奖132项,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看这个被称为中国航发圣地的研究院所承担的任务就知道在这个研究院当总设计师应该是个什么重要的角色了!

  有关黄维娜总设计师的传说很多,总的说,任职涡轮院总设计师侧重理论和预先研究以及鉴定(核心机),任职贵发总设计师侧重实践和应用(整机),而且双双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否则如此年轻就能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没有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是不可能的。

  四代中推已经在2016年年初点火试车,黄维娜作为总设计师自然居功至伟,今年是2018年,又经过两年的反复磨合大功告成,明年报请院士资格当然是实至名归。

  实际上,今天的四代中推可以追溯到涡轮院70年代末开始的“高推预研2”项目上,迄今已经过去了近40年。有种说法,从二代发动机到三代发动机需要15至20年的研发周期,而从三代发动机到四代发动机需要30年到35年的研发周期。比如美国三代的F100到四代的F119(F22的发动机)整整经过了36年的研发周期。中国从高推预研2到现在的四代中推这个研发周期算起来近40年,可以说四代中推这个研发周期绝对符合一般规律,并不是有人印象里急功近利的结果,是成熟可靠的延续和继承。

  高推预研项目2性质上属于当年预研探索的一代,经过了近两代人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如今在衍生型号上演变成成熟可靠的型号发动机、大功告成绝对是实至名归。

  一台先进发动机从初始到诞生必然经过了数不清挫折和困难的艰苦路程,任何国家都一样,黄维娜之所以在四代中推如此漫长的研发过程中能够一锤定音获得殊荣,绝对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巨大作用。

  高推预研2还衍生了共和国航空工业发动机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成果,除了中推核心机,还衍生出了CG-2000超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涡扇12军用中推,还有QC-160燃气轮机等等,而这些成果有不少都与黄维娜总设计师有关。试想,没有两下子哪能担负起如此大的责任,一院一所的一把手兼总设计师,那是何等智慧和才能!

  鹘鹰歼31将迎来辉煌的前程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同时研制两种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国人为这样的殊荣倍感自豪和骄傲。但是长期以来,有人打着各种旗号否定鹘鹰歼31,甚至把她说的一钱不值。这种看似技术之争的背后是妄图否定中国是第二个同时研制两种隐身战斗机国家的崇高地位,否掉了一种,哪里还有两种?

  特别是最近,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普惠公司日前对外透露,其F135发动机第二阶段改进型号(即“增长选项2”)取得巨大进展并且即将进行测试,届时,该发动机推力将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达到21.3吨至22吨,从而使得装备该型发动机的美F-35战斗机作战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这个消息给国内的鹘鹰反对者们又打了一次鸡血,甚至有人借机叫喊,别说肥电超鹘鹰就是超歼20都不在话下,还有叫嚷中国发动机一百年一千年也赶不上美国,人家美国妥妥的将发动机制造进入了自由王国,想这么做就能怎么做等等,这些言论发布者真是丑态百出,跪舔到如此肉麻也很罕见。

  美国真的能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吗?哪为什么不再设计一款新的四代机顶替遭人诟病十几年的F35肥电?

  事情来的也凑巧,就在此时中航发传来黄维娜总设计师将被推选为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喜讯,间接的证实了中国四代中推大获成功的消息。

  前面说过四代中推涡扇发动机必须满足 推比是10 ,加力推力达到110KN(11吨),可以超巡、超机动的高性能的要求。

  那么,鹘鹰歼31装两台四代中推的合计推力也妥妥的可以达到22吨,但是鹘鹰歼31总推力达到22吨的价值和意义却远超F35肥电。

  首先,鹘鹰机身的总重量比肥电F35要轻,那么绝对速度和超音速巡航的持久性也将超肥电F35。

  第二,鹘鹰气动外形要比F35优秀的多,鹘鹰是按照高机动型设计的,本身就突出了敏捷性和机动性,整体气动外形类似F22。而2.0版的鹘鹰又在1.0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吹风修形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尾翼从原来的梯形修形为后掠形,机身略微加宽可以容纳更大更多的武器。

  第三,鹘鹰更得益于双发结构,不管是空军型还是海军的舰载机型,在飞行安全上至少是F35的两倍。特别是在战时,高强度的使用总会使飞机的安全冗余度下降,一旦维修保养不到位,F35单台发动机出事肯定要摔,而鹘鹰两台发动机,一台出事,另外一台还能确保安全,这是F35绝对的劣势。

  第四,鹘鹰的隐身性能更佳,机身的光滑度远胜F35肥电,多余的鼓包结构也比F35少的多,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指数肯定好于F35。那么,不管是中远距离拦截还是近距离格斗,鹘鹰都能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视距内格斗,F35有的技术优势鹘鹰都有,分布式光电系统、智能型头盔,鹘鹰都有。但是敏捷性和超机动性鹘鹰有的F35就差很多了。

  最近网上还在流传着一个消息:鹘鹰歼31“立项”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非常热烈。谁给鹘鹰歼31立项了?中国军方还是中航工业?

  央视《军情时间到》节目中,权威军事专家尹卓将军坦言,未来的中国航母不可能用落后的舰载机去迎战F35,歼20和歼31必须上舰!

  中国的成飞和沈飞在研发歼20和歼31后都拥有了丰富的建造四代机的经验,歼20和歼31哪种可以成为未来航母的四代舰载机都有可能,甚至出现高低搭配,两型都上航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只要切实需要,两种四代机都上航母完全有可能,我们不缺技术和资金,哪还缺什么呢?

  一直关注中国军力发展的巴基斯坦军方今年年初也给鹘鹰歼31“立项”了,要在鹘鹰的技术基础上营造中巴合作的五代机,这个消息已经被证实。

  鹘鹰的前途越来越明朗化,前程似锦。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5月17日文章,原题:对美贸易战,中国如何反而受益 专家们一直把中国快速增长归因于政府的种种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无疑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潜力。但其中很多因素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却没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快速持久增长。所以,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背后的终极力量,应到经济领域以外寻找。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连串遗产因素,它们共同影响中国民众和政府追求个人幸福或国家目标时的行为。主要是5个因素:国家体量、民族构成、国民价值体系、人力资本和国家的战略规划。

  这个美国《国家利益》总结的还不错,很深刻。说到底,争来争去还是体制之争、道路之争、文化之争,制度之争。

  中国人民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当然得益于我们的制度、体制、道路、文化。

  世界文明的牌桌上,所有曾经跟中华文明过招的对手,都已经土崩瓦解被历史埋进了坟墓,只有我们依然存在。

  世界文明的长河中,所有曾经辉煌的文明都成了遗迹或者复制品,只有我们的文明从未中断!

  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

GMT+8, 2024-6-16 20:1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