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90|回复: 4

安民: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1 1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一)

  对话者:戴欢,安民

  (先祝大家节日快乐!今天是2018年春节,大年三十,除夕,明天是大年初一。我选择这样个时间把这篇文章贴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的时间才能跟它相 配。)

  一、人口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戴:安民你好!好久没见,但常看你博客和微信上的文章。今天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出版工作》上转载你长文的复印件给你带来了。这篇文章你没看到过?

  安:转载件我还真没看到过。我05年夏天写的这篇文章,06年《出版广角》第七期第八期分上下刊载。登出来的内容只是我原来文章的一半。07年初《出版工作》转载了。当年我有几个同事看到过,也和我谈起过。据说当时我们单位资料室里也有,我因为忙,就没去找它。所以后来才拜托你从北京图书馆给我复印过来。

  戴:这篇文章我看你谈的是人口变化对出版行业的影响。

  安:是的,这是我研究的一个维度。它实际上是研究两个因素对出版行业的影响,一个因素是人口变化,另一个因素是政策变化。当年有个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政策。我的文章从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出版行业及其变局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戴:十几年前就从人口变化角度研究出版行业,这个视角应该很新颖也很超前。后来我也看到过你还有其他文章,研究人口变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以及去年研究人口变化对机器人行业的影响。这些都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是吧。最近你有没有就人口问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呢?

  安:这些研究是以人口变化为脉络,来研究它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当然它们只是局部。不过我最近的研究有些变化,已经从局部过渡到整体,就是研究人口变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社会未来整体的影响。

  戴:这个研究有什么结论?

  安:中国应该放开人口生育政策。我的结论是,以400mm等降水线为界,对其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放开生育。对西部地区大中城市高知、高收入水准的人群放开生育,中低收入人群,低知,永远不放开生育,但可以执行两个孩子的政策。

  戴:为什么选择400mm等降水线?

  安:因为中国是个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国,特别是400mm等降水线以西,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比较少。因此,对这条线以西的地方,应该采取适当的控制人口生育的政策,否则会给自然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

  戴:关于中国人口未来变化的文章,我也看到过一些,我原以为大家只是说说而已,而且认为谈中国未来人口大变局的人是杞人忧天。现在看来,应该不是这样。连你都认为必须放开生育,那么一定有它内在深刻的、能够影响中国社会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这样吗?

  安:是的。网上那些谈中华民族人口大变局的文章,决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杞人忧天。当然这其中有些文章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但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中国现在有13.9亿人,但中国人口高峰很快就要来了,而且离这个数字并不远。以前的结论是,中国人口高峰时是16亿,现在我个人测算的结果,远没有那么多;而且一旦人口高峰来临,不用太长的时间,我们就会经历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因此,我们现在就得为中国的长远未来进行谋划,最根本地,就是要彻底颠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有良心有责任的中国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我们必须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做一个超长期的战略选择,中国人必须以自己的战略眼光和民族智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选择一个光明而非黑暗的未来,为全体国人选择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戴:你测算的高峰人口是多少?

  安:14.1亿,最多不超过14.3亿。

  戴:跟以前的判断相差1.7到1.9亿。

  安:是的。以前是16亿,2030年;现在是14.1亿到14.3亿,2024年到2027年。

  戴:就是你判断的人口高峰离社会当初的判断相差1.7到1.9亿,时间提前3到6年?

  安:是的。这个没错。

  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安:两点。第一点,中国以前的判断,那是20多年前的研究结论,我这是近两年的研究结论,毕竟要晚20多年,因此更准确一些,这点很正常。第二点,中国人的人口生育习惯和心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可能有些人还没有看到。

  戴:这个变化是什么呢?

  安: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罚款还要生,甚至有的家庭因为超生被扒掉了房子,那时的代表性节目就是《超生游击队》;现在中国一半多都是城市人,城市人不愿意生育,特别是80后90后零零后,他们小的时候都是被计划生育政策洗过脑的,只生一个好,他们从小就认为生一个才是好人,生一个天经地义,生两个要罚款要丢工作要受处罚,是落后分子,因此到他们生育时,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多生。

  因此,中国社会的人口高峰,无论从时间和人口总数来说,都比专家们的研究要提前到来。时间提前,人数大幅变少。这个高峰的到来,和现在的新生人口变动趋势,将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大变局。

  戴:就是你所说的断崖式的下跌?它到底是什么样历史性的大变局?

  安:这个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从纯人口变化的角度,一个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从纯人口的角度来看,一旦人口达到最高峰,中国会在十几年中经历6000万人口的下滑,不过那还是缓慢的下滑。更厉害的是,从2037年开始,中国人口会经历32年的高速下滑,每年下滑人数达到1000多万,极端年份会超过1600万,这样到2071年, 中国人口数量会下降到9亿附近,最高不会超过9.3人,总人口规模离颠峰人口相差近5亿!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口变局,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局,中国必须从现在谋划好,否则未来整个民族后悔都来不及。

  而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一个社会当人口数量达到高峰附近时,从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可以发现它的社会经济的高点,一定在人口高点附近不远。

  戴:怎么讲?

  安:我们讲个简单的道理。假设中国14亿人,这是中国人口的最高峰,2024年到2027年,那么中国经济的最高峰就与这个因素高度相关。这个社会经济的高峰,由两个要素决定,第一个是人口的数量,第二个是以科技为代表的生产率的要素。如果人口一定,比如就稳定在14亿附近,那么中国社会经济的高峰将由生产率决定;如果生产率比较稳定,没有较大的增长与变化,那么中国社会经济的高峰,就由人口数量的高峰决定。

  戴:能再具体点儿吗?

  安:当人口比较稳定时,一个国家经济的高峰就由科技决定。比如70年代经济的高点,由纺织品、收音机、手表、自行车决定,它们背后代表的科技含量是比较有限的;90年代的经济高点,由电脑、电话、手机、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决定,因为那个时代人们消费的就是这些,而一个人的消费额是有限度的,由此整个社会的消费额等也有限度,这个你没有办法超越那个时代,它也因此决定了那个时代经济的高度;但前20年,则由房地产、汽车、智能手机、高铁、新能源等等决定,个人的消费级别起来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额也起来了,其背后的科技含量也有较大的变化。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将由很多高科技行业决定,特别是2017年到2027年,中国人口相对比较稳定,此时社会经济的高峰,就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科技、海洋科技等等决定,它们的科技含量高,里头包含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更高。这个时期比较典型,因为人口相对稳定。这是劳动生产率决定经济高度的状况。可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科技革命是有周期的,次数比较少,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科技革命,从18世纪到现在,也就四次科技革命,这导致科技革命发生时期,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科技革命没有发生的长周期里,生产率并不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因此那个时候,人口规模就对整个社会经济规模,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戴:因此在长周期中,人口规模的高点,往往与经济规模的高点相距不远,最多隔个科技革命的周期。是这样吗?

  安:这个判断很对。正因为科技革命的次数有限,人类历史上的更长时间,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科技变化,此时人口的作用就是基础的,也是决定性的。而且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处在那样阶段的时间可能要漫长得多。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人口在经济上的基础性作用,导致我们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高峰,与人口高峰相差并不太远,特别是在科技革命暴发的间歇期,更是如此;放到一个长周期中来看,它们要么比较重合,此时就处于科技革命间歇期,人口高峰就是经济高峰,要么隔了一个科技革命的周期,即科技高速发展,导致经济高峰比人口高峰晚出现,其间的间隔就是科技革命的时间周期。

  戴: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安:有呀,比如俄罗斯,它的经济高峰在80年代,人口高峰也差不离。它们比较吻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的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人口高峰已经出现了,科技还比较发达,但是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在一些新兴产业的科技前沿,日本被美国和中国拉下,日本因为科技还比较发达,人口高峰虽然出现,但是经济高峰暂时还没有,但我认为,日本的经济高峰出现,应该不太远了。

  戴:所以,你认为人口政策太重要了,是吗?

  安:是的,它的重要性让太多人意想不到。老子说,大音稀声,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对中华民族的长远未来而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人口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没有人口,土地值什么?土地什么也不值。你说月球值什么?什么都不值。但是一旦月球上住上人了,那就不一样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中国土地上再都不是中国人了,那么我们现在的任何努力,对于未来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人口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大趋势,它对整个地区的深远影响,对整个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够看得清楚。否则,离开这个大背景来谈人口,没有价值。

  戴:能不能说具体一点呢?

  安:可以。怎么讲呢?我们先讲一些例子吧。

  比如加拿大和中国,地理面积加拿大比中国大一些,但差别不大;可是人口上加拿大今天只有3600多万人。我们打个比方,假设加拿大离日本没有那么远,而是跟中国差不多,再假设二战期间日本不是侵略中国而是侵略那个假想中离日本不远的加拿大,那么结果会如何呢?我认为加拿大会亡国。这样一比方,结果就很清楚,差不多大小的面积,差不多的距离,最后日本可以完全占领加拿大而不能完全占领中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你想过没有?

  戴:以你的观点,是人口,对不对?

  安:对的。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死亡人口3500万,现在全加拿大的人口也才3600多万,1945年时它的人口则要少得多。因此,如果当初日本进攻加拿大,加拿大会亡国,因为日本可以把你国家的人全部杀光,你不投降就没种了。人口不够,所以你得投降,而且你一定得亡国。

  因此,决定这一战局最终结果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战略纵深,而是人口。中国有4.5亿人,死了3500万,不足十分之一;中国还有庞大的人口可以和日本抗争。加拿大才不足两千万,他死不起。中国能够承受抗日战争那么巨大的灾难,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么巨大的基数,加上中国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让中华民族在遇上强敌入侵这样巨大的民族灾难时,会变得无比坚忍,我们的民族可以生生不息!一拨又一拨的中华好男儿在战场上倒下去了,还有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好男儿不断地走上前线,跟敌人以命相搏!这个才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地方,也是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的地方。

  戴:我们能不能说,战略纵深也很重要呢?

  安:当然可以说。在强敌入侵时,战略纵深自然重要,但有的时候,它并不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没几个月就亡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法国没有战略纵深,法国的主要人口集中在城市。此时战略纵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德国进攻苏联,最终却被苏联打败,这其中除了严寒的天气外,更为重要的是什么?两个因素,战略纵深因素和人口因素。战略纵深在苏德战争中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苏联如果没有巨大的人口,一样得亡国。因此在这两个因素中,人口还是第一位的,战略纵深是第二位的。

  日本进攻中国,战略纵深一样重要,你进攻上海,我退守武汉,你进攻武汉,我退守重庆,我们的西南联大从北京一迁再迁,最终一路迁到昆明,转战几万里,我们有可以周旋的广大国土。这一样是我们的战略资源。但如果我们拿加拿大作比较,就很清楚,在中日战争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战略纵深,而是人口资源。

  戴:关于这个,我们可以比较清兵进攻中国和日本进攻中国,都是从东北打到西南,席卷中国。战略纵深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满人成功了而日本却没有成功呢?其中的分野就是人口。

  安:我们谈几个简单的判断吧。比如南京大屠杀,杀了30万中国人。这样的屠杀如果发生在海地等国家会怎么样呢?肯定亡国。因为人少,国小,没有战略纵深,所以早崩溃了,铁定亡国。而中国则不然。南京大屠杀恰恰不是让中国亡国,而是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抵抗,它唤醒了全体中国人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要守土杀敌。这个情况,只有大国,只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才能做到。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例子,明末清初,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1937年有南京大屠杀,后来有三光政策。这些是可以类比的。但为什么清朝成功了而日本却失败了呢?战略纵深是一样的,屠杀中国人的意志也是一样的,这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三个大的变数不一样。第一个,人口不一样。明末中国人口为5000万到8000万,而1937年却是四万万五千万;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个,组织不一样,明末是南明政府与清人的战争,与老百姓无关,所以参与这个战争的中国人,肯定不足2000万,甚至还要少得多;而1937年后是全体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战争,民众的组织在明末和抗战期间,天壤之别。

  戴:组织起来和没有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安:是的。日本人在中国,既有10来个日本兵拿着枪把全县人赶得到处跑反的例子,这事就发生在湖南。同样在湖南,还有长沙大会战,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毙伤日本兵十多万的例子;再如农民组织起来的地道战,一样让冀中平原成为敌人的火葬场。

  所以抗战胜利是人口庞大的、觉醒的中国所焕发出来的战斗力,而明末清初,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并未觉醒。第三个,清采取的策略跟日本不一样,日本后来进攻太平洋,清没有,他们只进攻中国。

  戴:这三个原因中,根本的是人口。

  安:我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口和组织。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用几百年上千年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就会发现,人口将会凸现出他巨大的、根本性的、基础性的战略价值。我们现在对人口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戴:我明白了,人口是一个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它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安:是的。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其实,我们可以看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历史,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印第安人本来就不太多,后面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内还日趋减少,最终从美洲土地的主人,变成无足轻重的少数民族,而白人人数却越来越多,最终成为美洲土地的主人。白人掠夺美洲的历史,就是印第安人和白人人口数量变化的历史,也是量变到质变的历史。一个由多到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一个由少到多,最终书写人类辉煌灿烂的文明史。这一历史进程中,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才是那百余年间美洲历史大变局的根本。

  百余年在大家的眼中似乎很长,但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的只是一瞬。因此,不要小瞧这种大变局,它对人类的影响,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真的非常深远,怎么说都不过分。否则还有现在的美国吗?没有的;西方文明还能达到现在的高度吗?不行的。

  戴:我看过你有文章谈到欧洲,你的观点就是欧洲没有未来。也是因为人口。

  安:欧洲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就是美洲曾经历史的翻版。这类历史在人类历史上不只一次出现过,现在它正在重演。

  戴:你的观点就是伊斯兰势力在欧洲的崛起?

  安:正是。白人当初占领美洲的手段是屠杀,现在伊斯兰占领欧洲的手段是生育。因为文化的原因,伊斯兰极为重视生育,因此现在欧洲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变化之中。我相信不用50年,欧洲就会是伊斯兰人占多数,到时政权、军队、国会、法院等等都可能被伊斯兰掌控,欧洲白人就会变成少数派。而伊斯兰世界的圆融性不够,届时与白人世界的冲突,会比现在要多得多,也激烈得多,甚至不排除族群之间的杀戮。欧洲白人到时会受到伊斯兰力量的驱赶甚至屠杀,伊斯兰世界因为科学发展不足,因此,50年后,欧洲必然衰落。

  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欧洲人的错误,就是大家共同选择了低生育率,并把伊斯兰人大量引入欧洲,因此未来他们的子孙必定吞下失去家园的苦果。

  安:就是这样。(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9: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二)

  二、人口将会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

  戴:你可以不可从经济的角度谈谈人口资源的价值呢?

  安:这个可以的。我简单地说说吧。

  第一点,其实上面也谈到了。庞大的人口,就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因为人活在世上,吃喝拉撒,都需要消费资源来维持生存,这个就会产生社会需求。人口越多,同样的消费水平,需求就越大;如果人均消费量比较稳定,此时人口数量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总量。

  戴:看这样对不对哈,比如几十年前中印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比较接近,而且科技水平都不高,那个时候,决定中国领先还是印度领先,取决于两国人口数量。再比如,假设养一个人一年开支2万块钱,1亿人一年就消费2万亿,10亿人一年消费20万亿。人越多,经济规模越大,是吧?

  安:就是。消费水平稳定时,一个国家人口越多,消费越大,经济总量就越大。而且人 口越多,消费水平越高,一国的服务业也就越发达,第三产业也就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因此而对该国经济规模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改革开放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人口基数最为庞大,二是取消了诸多的市场壁垒,这就让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市场,而且从2018年起,它就会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它的消费规模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戴:你所说的市场壁垒,是指什么?还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它有什么价值呢?

  安:市场壁垒,简单地说,比如在古代,特别是乱世,河南人运一车枣儿到武汉来卖,只能走陆路。他每到一个地方,要么土匪出来劫道儿,要留下一路的买路钱,要么是官府设卡子,一路收税,每到一个县甚至一个镇都要被收一次税,这样河南的枣子运到武汉,就都变成天价枣儿,那么能买得起的人就少了,价格高,卖得慢;商家运营成本太高,难得盈利,甚至难以求生,所以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就难以发展起来;经济不发达,资本积累就难以完成;资本积累难以完成,社会投资自然就少。仅仅这个过程,就涉及到消费、投资两大块,两大块不行,整个社会经济自然就不行。如此,则社会就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现在中国不一样,这类情况,很多都没有了,中国是个统一的社会,物流很方便,也很发达,成本跟那种情况相比,是十倍八倍的下降。

  戴:明白。这类事情其实过去也有。比如过去武汉市制定武汉市的地方保护政策,湖北省制定湖北省的地方保护政策,河南省制定河南的地方保护政策,所以导致全国各省市之间往往就有市场壁垒。就是这样的,对吧?

  安:正是。过去我们社会上的确有这个,现在这方面却少得多了。正因为如此,中国商品经济在这几十年中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本积累就得以快速完成。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而且中国高度统一的市场,导致中国企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生产和销售成规模,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成本较低,这导致中国任何产业,只要在中国做到第一,往往就容易在全球做到第一。巨大的市场,庞大的规模,低廉的成本,导致中国产品在同其他国家产品的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比如家电,格力是中国空调第一,它就是世界第一;洗衣机,海尔和小天鹅,中国第一第二,就是世界第一第二;地产,万科、碧桂园、恒大是先做成中国第一,后来就做成世界第一。银行,工行中国第一,就是世界第一。钢铁的说法最有意思,全球第一,中国;全球第二,中国河北;全球第三,中国河北唐山。汽车玻璃,福耀曹德旺,等等等等,太多了。这样的例子,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多。

  而且,如果看我05年以来对人口的研究,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内在逻辑是非常有意思的。

  三、以前的研究方法及其内在逻辑

  戴:这个我很感兴趣,你的内在逻辑。只是你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呢?

  安:人口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寻的。

  比如1990年,中国新生人口是2524万;2002年,它就降到1600万左右。这其间减少了900万左右。我们需要注意,从1990年到2002年,是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结果正是市场经济救了中国。

  戴:市场经济救了中国?这个怎么讲?

  安:这个回归到人口变化就很清楚。1990年中国出生人口2524万,1994年就降到1946万,4年中下降了578万,这个对经济应该有不利影响的。只是当时中国搞市场经济,而且处于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生产率迅速提高,人们的收入高速增长,这些因素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完全抵消了新生人口下降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以致中国经济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能维持高速增长。

  戴:能不能更具体一点呢?

  安:好的。比如1990年,中国人的工资收入才百十来块钱一月,一年收入一两千块钱,多超不过3000元。但是到2002年,大家的收入已经达到一年几万了,03、04年武汉市有不少人收入达到10万以上。这十几年时间,收入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以致前面所讲的新生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被经济高速增长和人们收入快速提高后社会消费能力的快速扩张所掩盖。所以,我们才说中国当年的新生人口下滑,遇上了市场经济,遇上了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收入迅捷提高,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导致人口影响的不利因素并没有发挥出来,而被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因素所抵消。这是1994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碰到的第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

  戴:那么后面的人口变化,会不会也像这样呢?

  安:现在中国社会和90年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主要有两点:90年代尽管出生人口快速下降,但总人口到2023年依然是上升的。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1919年出生的人口,怎么也没有1994年出生人口多,这导致人口在总体上还处于增长之中。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经济增速的变化。90年代后是20余年的高增长,现在则是中速增长,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未来一定会进入到低速增长阶段。我们不知道这一天它什么时候到来,但它一定有来的那一天。而且,我们认为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不会是30年后,甚至不会是20年后。如果15年或20年后,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那么到时人口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最终约束作用,就一定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戴: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最终约束作用,就一定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话怎么理解才比较合适?

  安:如果经济增速像美国日本这样,一年只有百分之一二,而人口根据我们的测算,最高年份中国甚至会有1%到1.3%的下降,那么此时人口降这么多,人均GDP只有增长1%到1.3%,中国的经济规模才保持上年的水平,总体上并没有增长;如果人均增长2%,中国的经济规模才增长0.7%到1%。这是人口下降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要知道后面人口的下降对 经济的影响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连续不间断地如此,你中国经济内在再健康,也 架不住连续几十年人口的下降。如果在同期,美国人口还是增长的,那么在中美的竞争中,中国的不利因素会越来越突出,因为我们自废了武功,把中国最大的人口优势变成了人口劣势。

  戴:我好像明白了。

  安:到那时,因为经济低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一定低速增长,就像美国欧洲,他们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可能十年二十年没有多少变化。此时,人口总量对经济总量的约束作用就立马显现,而且人口数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将会梯次显现。

  戴:怎么样梯次显现呢?

  安:比如当初中国每年生2500万的孩子,他们一生下来,得吃饭穿衣,得用尿布等婴童产品。因此,如果一年只有1500万的新生儿,就少1000万个孩子的需求。这个现象在90年代初因为社会经济高增长没有显现出来,未来一旦进入低增长,人们收入不会那么快地提高,那它的作用就一定会显现。因此,最先感受到孩子变化对需求影响的,是城乡妇产医院、妇幼医院。比如原来,我们小的时候,农村孩子由接生婆接生,后来就变成乡镇卫生院接生,接生婆没人请了,挣不到钱了;再后来县城医院很俏,乡镇卫生院接生没有市场;现在是省妇幼医院、儿童医院、协和同济等三甲大医院俏,县城医院生意一般了,乡镇卫生院则基本没有人去生孩子,他们最先感受到孩子生少了对他们生存的影响。同样的道理,0到1岁时,奶粉和牛奶生产企业最容易感受到孩子数量变化对行业的影响,但现在中国经济仍在中速增长,农村孩子过去基本不吃奶粉,现在也吃,因此奶粉和牛奶生产企业现在的感受不太明显。但哪一天农村孩子都吃奶粉了,孩子再一少生,奶粉行业的天花板就到了。3岁开始,幼儿园和幼儿出版物的出版社会感受到这个影响,6岁开始,他们进学校读书,那时教材教辅出版业就会受到影响。

  戴:我给你带来的文章中你讲过,小学生50元/人,初中生90元/人。

  安:是的,这是当初的标准,现在也许有些变化,但变化有限。这个账很简单,小学生每人每学期50元,一年100元,初中生180元,那么如果全国一年有1亿在校小学生,则一年小学教材收入是100亿;有5000万初中生,则初中教材收入一年是90亿;如果小学在校生同高峰时比一年下降1000万,初中下降500万,则一年减少教材收入19亿。多个年级的影响就会比这个要大得多。这是教材教辅出版单位感受到的收入变化。

  社会变化会比这个要复杂,因为涉及到人均支出的变化。有时人均支出提高,会对冲人数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像前面所讲的90年代的例子一样。一年1000万的人口减少,而且高峰时比这个要多得多,数据一累计下去,影响就很吓人的。

  戴:你认为,这些人数的变化,会按照年龄梯次,一年一年地向后面传递,依次影响下去。是这样吗?

  安:就是。比如到他们结婚前,就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婚礼市场、婚纱摄影市场、婚宴市场甚至花卉市场。全国一年有2500万人结婚,与一年只有1500万甚至1000万人结婚,对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是别的,因为教材的单价太小,影响不明显,但房地产的单价很大,一套几十几百万,对行业的影响就大了。

  戴: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历年出生孩子的变化,特别是出生人口的大幅下降,未来这些数据一定会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经济,而且是有年龄层次地,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安:对。未来结婚人口下降会影响到房地产需求,这是肯定的。中国婚龄平均为26岁左右,那么2018年结婚的,主要是以1992年出生人口为主;1990年全国出生人口2524万,1994年就降到1946万,因此到2020年,578万结婚人口的下降,就会导致房产需求的下降。这是大局,也是逻辑;而且到2036年,还会有360多万的下降。

  所以,消费品种随新生儿年龄变化而出现梯次变化的节奏,是为人口变化所影响的。这是我们早就有了的判断,前面有文章讲得很清楚,到最后就影响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社会需求量。

  戴:那篇文章我看过,只是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你把那个时间定在2027年而不是其他年份呢?

  安:逻辑是这样的。机器人开始进入家庭,一定是高收入且特别需要机器人做家政服务的家庭才有真实的需求,而且也买得起。这样就会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行动。在我观察的人群中,读过大学、且后来在社会上取得了很高社会地位的人群,他们出现概率比较高的,是1957年生的人,1957年以前的,比较少。越往后,这样的人群越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只生一个孩子。因此,到他们70岁时,机器人进入家庭的社会条件自然就成熟了(技术条件到时也应该会成熟)。这个不难理解。不过还有一个时间,中国人口最高峰的时间,我们判断也是在2027年。

  戴: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是1957年出生的人影响的吗?(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三)

  四、中国人口高峰拐点在10年内必然出现

  安:不是。影响这个2027年的因素,并不是1957年出生的人,而是1952年出生的人。

  戴:为什么?

  安:我们如果研究中国人口高峰出现的时间,一定要用到几类数据。第一个数据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第二个,就是平均寿命对应年份出生人口和后面相对应年份死亡人口数量。第三个是,对应年份新生人口数量的数据,还有对未来新生人口数量的预计。有这些数据,就基本可以做判断了。

  戴:能否具体点?

  安: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即2017年离世的,以1942年生的人为主。当然这其中有种种扰动,比如有的人20岁死,有的人100岁还活着,但大体上,中国人平均一生的寿命,现在就只有75岁,这个统计学的规律现在就在起作用。它是一个大数,也是大势。

  那么,此时我们只要知道两个数据,即1942年出生人口数据,以及2017年新生人口数据,我们就能大致知道,中国人口是增长还是减少。1942年中国出生了886.98万人,2017年生了1723万孩子,前者比后者少800多万,因此2017年中国人口数是净增长的。最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增加了809万。我们根据2017年和1942年出生人口算出的差额是822.17万。这两个数据很接近,表明判断不只是有道理,而且比较准确。

  戴:不是有差额吗?

  安:这个没有办法。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不是人口普查的数据,而是根据模型算出来的数据,它和实际是有误差的。

  戴:哦,明白了。

  安:那么此时,我们要知道中国人口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就要解决两个问题:前面历年出生人口数据,相对应的75年以后历年出生人口数。如下:
年份出生人口数(万)
1942年886.98
1943年882.15
1944年970.87
1945年1004.52
1946年1085.84
1947年1173.75
1948年1208.3
1949年1391.39
1950年1471.13
1951年1441.31
1952年1723.66
1953年1674.57
1954年1851.34
1955年1861.22
1956年1736.4
1957年1899.84
1958年1713.6
1959年1305.98
1960年1468.47
1961年1141.4
1962年2092.31
1963年2786.62
1964年2414.48
1965年2479.91
1966年2482.85
1967年2173.66
1968年2717.85
1969年2501.84
1970年2801.23
1971年2516.04
1972年2480.04
1973年2363.04
1974年2287.44
1975年2113.66
1976年2049.18
1977年1991.25
1978年2182.645
1979年2005.877
1980年2008.39
1981年1802.353
1982年2022.455
1983年2264.851
1984年2063.12
1985年2211.23
1986年2183.20
1987年2353.48
1988年2537.03
1989年2531.81
1990年2524.66
1991年2462.04
1992年2201.38
1993年2029.53
1994年1946.47
1995年1944.21
1996年1952.8
1997年1829.39
1998年1747.01
1999年1671.74
2000年1729.36
2001年1736.07
2002年1695.72
2003年1805.2
2004年1691.7
2005年1736.8
2006年1714.66
2007年1695.36
2008年1658.42
2009年1729.04
2010年1752.47
2011年1604
2012年1635
2013年1640
2014年1687
2015年1655
2016年1786
2017年1723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一直到1948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都不足1210万,由此可以判断,一直到2023年,中国人口在总体上还在增长;但1949年到1951年出生人口数都在1400万到1500万附近,相对应地,75年以后,也即2024年到2026年,中国人口数比较容易见顶。而1952年中国出生了1723万人,如果现在二胎政策不改变,2027年,中国人口铁定下降。因为到时一年生不了1723万新生儿。

  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数据,2017年中国就出生了1723万小孩儿呀。

  安:2017年有1723万小孩出生,2027年就没有了。为什么呢?统计结果,中国妈妈生一胎孩子的平均年龄是27岁。

  也就是2017年出生的一胎孩子,他们妈妈平均是1990年生的,2018年生的一胎孩子,他们的妈妈平均是1991年的。

  戴:换句话说,我们只要知道27年前每年出生女孩的数量,就可以大致判断出27年后的生育情况?

  安:有道理。中国社会普遍重男轻女,因此计划生育后新生儿男女比例大致在115:100到118:100之间,我们取117,计算的结果,大家可以看表:
年份27岁女性一孩比例二孩比例
1988年1169.1380.65233758
1989年1166.7339710.8322397210.66829659
1990年1163.4387240.6222948830.63652135
1991年1134.581
1992年1014.461
1993年935.2673
1994年896.9908
1995年895.9493
1996年899.9078
1997年843.0369
1998年805.0737
1999年770.3871
2000年796.9401
2001年800.0323
2002年781.4378
2003年831.8894
2004年779.5853
2005年800.3687
2006年790.1659
2007年781.2719
2008年764.2488
2009年796.7926
2010年807.5899
2011年739.1705
2012年753.4562
2013年755.7604
2014年777.4194
2015年762.6728
2016年823.0415
  每年新生女孩子数量从1988年的1169万迅速下降到2011年的739万;但是她们不可能选择都生孩子,因为有人不愿意结婚,有人结婚了不愿意生孩子。根据2016年到2017年一胎孩子的数据,2016年一胎孩子占27岁女性比例为83.22%,2017年下降到62.23%,这个数据并不稳定;我们测算2015年到2017年新生儿数量占27岁人口的比例,这个数据相对稳定,在0.65左右,平均为0.652385。以这个数据为依据,参考相隔27年前的历年新生人口数据,就可以简单测算中国未来每年新生人口数。

  戴:测算结果如何?

  安:结果很不乐观。最早在2024年,最晚在2027年,中国人口会达到最高峰。而且最高峰的人口数据,很难突破14.3亿。我测算的结果是14.1亿,即使放宽,也难以突破14.3亿。然后到2037年,人口下降约6000万左右;更难受的是1962年开始的人口出生高峰,他们一旦进入75岁平均死亡年龄,就会出现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因为1962年后每年出生人口数据达到2000万以上,高峰时两千七八百万,而且这个高峰数据一共维持了长达32年,到1993年仍然在2000万以上。以此测算,到2071年,中国人口会回到10亿以内,甚至不排除会回到9亿附近。

  戴:我看到过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他们说中国人口政策没有问题等等,中国人口将来仍然不少。

  安:我相信两点:第一点,他们应该不会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人口,而且他们即使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也不会比我们更专业。而我们会。第二点,他们认为中国人一定会超生再超生,但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固化了,因为中国农村和小县城在八九十年代顽强生育、坚决超生,那种状况让他们认为中国人今后一定也会超生再超生。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超生,而是80后90后根本就不想生。

  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根本影响,最终一定会发挥作用,而且我们坚信,不管现在生产力多么发达,那一天它一定会到来。

  戴:到来的时候,就很恐怖。

  安:是的。未来恐怖的地方在于,1998年以后,直到现在,中国历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以下徘徊了20多年,因此到2019年以后,中国年出生人口会有一个明显的下跌,一千五六百万根本就打不住,会降到1500万以下,极端情况甚至在千万附近。2045年以后会降到1000万以内。然后再过27年,到那批孩子长大到27岁再生孩子时,新生儿就会再下一个台阶,到700万以下甚至600万以下。这个27年大降一个台阶的规律,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发挥的效应,会很恐怖的,而且大家现在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戴:怎么恐怖?这个27年现象是?

  安:日本有前车之鉴。日本经济失去25年,其中前10年是美国的金融攻击因素,后面的15年,则与人口因素高度相关。这期间世界和日本科技还处于高度发展时期,如果遇上科技革命结束后的间歇期,人口的减少一定会让经济长期负增长。一个社会,只要经济负增长五到八年,啥问题都会来,何况是长期负增长呢?增长时啥问题都可以掩盖,下滑时不是问题那也是问题。就跟很多单位一样,只要没有收入,大家就闹翻天。这样的结果,你看看当初物资局、外贸公司那些被淘汰的单位,那就清楚了。

  从统计学和人口学的角度,中国人27岁生孩子,这个规律在历史上也存在。我有族谱,几千年的历史从族谱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刘邦是刘氏第八代,我们是第80代,相差72代。这其间相差2162年,基本上是30年一代人。这体现的是统计学上的规律。同样,中国人现在统计学上的规律是女孩子27岁生一胎,那么中国人口的规律就是,比如某人口大省一年生孩子217万,那么就是117万男孩,100万女孩,在这100万女孩子都结婚且结婚后都生一个孩子的前提下,27年后这省的新生儿是100万(正常情况下达不到这个数,因为有的女孩子不结婚,有的结婚后没有生育),出生人口减少117万;再过27年,就会变成46.08万;人口一代一代,会急速下降。要保持人口稳定,至少得要生217万,即平均每个女人生2.17个;考虑到有些女性永远也生不了孩子,有些女性不会结婚,因此要保持人口稳定,每个女人平均要生2.2到2.3个孩子才成,不然一代一代下去,人口就会萎缩。

  戴:哦,明白了。按照你的观察,你认为为什么人口会这么下降?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生孩子?

  安:第一个,农村人口大量消失。在中国社会,农村人口更愿意生孩子,因为农村需要传宗接代,农村要修族谱,农村要干重体力活儿,儿子就有优势,没儿子怎么行呢?多子多福的观点,在农村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基础,也有深刻的传统基础。但中国农村现在正在快速消失,城市多生孩子的社会经济基础早已经消失了。

  第二个,城市人现在普遍不愿意生育。这有两个基础。一是经济基础,城市房价高高在上,早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在城市里养一个男孩子,一生下地,吃穿用住,求医问药,教育娱乐,一直到他结婚生子,对家庭都是有经济要求的。大城市怎么的也得一百几十万,如果算上婚房,闹不好就得五六百万甚至更多;而现在,一个人一辈子能不能积攒这么些钱尚且不清楚呢?因此,在大城市愿意生二胎的人,比例真的比较低;特别是生两个男孩儿的人家,压力山大。二是九零后零零后,他们相当比例不愿意结婚,结了婚后,相当比例不愿意生孩子,愿意要丁克家庭的大有人在。这个社会现实,表明中国社会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中国社会了。

  所以,在农村人快速进城,城市人普遍不愿意生育的前提下,加之世界各国在迈入发达国家的进程中,普遍不愿意生孩子的现实,让我对中国人口的未来发展趋势,无比担心。我认为,对人口做过高的预计,会害了中国。

  戴:每年1000多万人口的下降,且持续几十年,这个数据是挺可怕的。因此,如果中国不改变现有的二胎政策,将来人口一定会出大问题。

  安:是的。这个政策一定得改。(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四)

  五、400mm等降水线

  戴:你的观点就是400mm等降水线,以此为界,东边彻底放开生育,西部只部分放开生育是吧?

  安:就是。400mm等降水线,这是中国地理上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在其西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而在其东部,则比较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活。因此,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要以这条线为依据。

  东部比较简单,放开生育政策,想生多少生多少,不限制。

  戴:那东部农村想生多少就让他们生多少?

  安:可以。相对来说,农村人口更愿意多生,因此东部农村可以放开生育,以此来改变中国未来新生儿数量。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较多,扶贫难度比较大,再放开,生育一多,扶贫难度就会越来越大,而且对资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宜放开生育,延续二胎政策就可以了。这是对普通人的。至于大中城市高知和高收入家庭,可以放开生育。

  戴:为什么要这样?这不就不公平吗?人还分三六九等?

  安:在人口公平和资源约束面前,资源的重要性更甚于人口。这个没有问题。这个政策,新加坡就用过。我们借过来就是。有财力的家庭,还有高知家庭,更重视教育,培育孩子的压力也要小一些,因此放开生育政策也可以适用于他们,同时这样也可以为西部地区留下人才和资本。免得他们以孩子为由往东部逃。

  戴:嗯,这样一讲,问题应该不大。美丽中国,对西部来讲,需要适当控制当地人口。这个讲得通的。

  安:正是。我们的测算表明,中国要保持人口平衡,未来51年中,平均每年需要出生1950万到2000万,但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可能,做不到。2065年以后,平均每年需要出生1800万。这两个数据,都是我们前面已经出生的人口和二胎政策所达不到的。、

  戴:这个怎么讲?不太明白。

  安:是这样的。比如1952年全国出生了1723万人,75年以后,也即2027年中国需要出生1723万人,才会形成动态平衡,人口不致下降;1927年能够出生多少人,我们要看2000年出生孩子的数量,因为他们27岁生孩子。2000年中国出生了1729万,在现有二孩政策下,2027年中国不可能有1723万的孩子;2017年中国生了1723万,对应的1990年出生的人口数是2524万。2000年同1990年相比,中国少生了795万人,此时即使有二胎政策,人口出生数也要下降到1100多万,即1200万以下,同当年死亡人口相比,要少近600万。这个大势不可逆转。

  戴:那我们现在推出全面生育政策有什么作用呢?

  安:2027年以后,中国人口下降的大势不可逆转。我们算了,前十来年要下降6000余万。这是第一波下降,它的幅度不大。第二波下降是从2037年到2069年,32年的下降,每年降1000多万。我们推出全面生育政策,主要是冲着第二波来的,希望改变第二波大幅下滑的局面,就是到时希望每年人口少下降一两百万,两三百万。1998年到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在1800万以下徘徊了20年,现在推出全面生育政策,有利于到2027年以后,我们每年新出生人口数据能够稳定在1500万到1800万,能够到1900万以上更好, 否则真的到2027年以后,中国每年下降1000万到1600万的人口,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就将进入长期的下降趋势,很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就会暴发。我们希望通过政策的变化,导致人口大势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中国能够回避掉那个时段。

  中美博弈这么多年,美国千方百计想扼止住中国而做不到,可一旦人口每年这么下降,不用十年二十年,美国前十几年中想达到的目标,到时就因为人口变化的原因,中国人自己就给美国实现了。这个绝不会是耸人听闻。

  戴:所以,未来中国人口一定会降。我们现在选择一个好的生育政策,并不是为了不降低中国人口,而是为了未来中国人口不是下降得太厉害。为此,中国需要放开生育政策,为中华民族选择一个光明的未来。

  安:是的。我从2005年研究这些问题,到现在研究人口变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经过这十几年的研究,我最终看清楚了中国必须放弃计划生育政策,放开生育,这个政策是影响中华民族千年战略的重要政策,它太重要了。因此在目前这个时点,国家必须做出慎重而果断的抉择,必须为中华民族选择一个光明的未来。

  现在看来,中国人口第一个下降时期,2024年到2036年,我们的人口政策如果改变,人口甚至有可能延续缓慢增长,但2037年到2069年,即使放开生育,人口下降的局面也很难改变。我国推出放开生育政策,目的并不是增加人口,也不是想人口不下降,而是平滑它的下滑速度,争取在那32年中少下滑一些,这将适当减少那32年中人口下滑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2075年以后的20来年,如果中国推出放开生育政策,很可能到2075年以后,中国人口可以实现平衡甚至略有增长。但要想实现这个,就一定得在近期推出放开生育的政策。我们必须用强有力的政策使得这种历史大趋势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否则一旦进入了那个人口下降的历史旋涡,到时我们想摆脱它也都来不及了。

  人类社会的竞争,就是土地的竞争;但土地竞争的背后,就是人口数量的竞争。人口的竞争,既是人口质量的竞争,更是人口数量的竞争。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足够长,未来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在这个世界上竞争的人群,一是伊斯兰人,二是印度人,三是黑人,四才是中国人,五是欧美人。欧美人因为生育问题,到时会处于世界的边缘,而中国人现在才进入世界的中心,但因为人口问题,预计本世界末,中国人将处于现在欧美即将边缘化的状态。所以,中国人要想长期保持自己处于世界中心或前面的位置,必须保卫自己最为贵重的人口资源。中国人多并不是负资产,越往后,它越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人更珍贵。(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2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立即放开生育(五)

  六、人口梯次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

  戴:谈了这么多,你能不能对你的观点做个全面的说明呢?把里头的关键性东西讲出来?

  安:好的。

  20世纪中国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年到1993年,一共32年。这32年间,中国一共出生了7.36亿人,超过现在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其中只有一年在2000万以下,平均每年2300万新生人口;上世纪60到70年代初是中国的第一波婴儿潮,到1962年的人当爸爸妈妈时,中国迎来了又一波婴儿潮,即1988年到1990年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峰;那个时候正是《超生游击队》在央视播出的时期(1990年),第二个高峰出生人口达到或接近第一个高峰出生人口数,这个时段一过,中国人口很快出现了变异,上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极好的执行,人口出生规模即使在第三个应该出现人口高峰的时段,即使在推出全面二胎政策以后,也没有第三个人口高峰。2015年1655万,2016年1786万,2017年才1723万,要知道它们对应着1988年到1990年三年人口第二高峰。这个标志着高峰时期中国人口出生规模从第一个高峰的2786万,到第二个高峰的2537万,到第三个高峰1786万;从第一高峰到第三高峰,人口出生规模已经下降了1000万。在此情况下,如果还是全面二胎政策,到2043年,即应该出现第四个人口高峰的时候,中国新生人口规模应该不会超过1165万,即它比2016年出生人口再降600万以上。

  戴:相对于最高峰的2786万,下降1623万。这个数据太大了,它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呢?

  安:人口规模的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社会到底存在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把人口数据统计后的结果讲清楚,再说后面的问题。

  1962年到1993年, 中国年均出生2301万人;1994年到2003年那10年,中国年均出生1805.80万;2004年到2017年,中国年均出生1693万人;从1998年到2017年,年均出生1704.68万。也即中国人口要在2037年到2068年不下降,必须在那32年间每年出生2300万人;而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1752万,他们正常会生1100多万,能够生1752万就很不错了,不要奢望他们生2300万。

  也就是这32年前,人口政策如果不变,中国人口铁定下降,每年降1000多万,总计下降四到五亿的人口规模。

  同样的道理,在2069年到2079年,中国需要年均出生1800万人;在2080年到2099年间年均出生1700万人,那个时候中国人口才不会下降。

  所以说,现在我们即使放开计划生育政策,鉴于城市人口在膨胀,农村人口大规模消失,未来中国人口也很难恢复到2300万的规模。即使在全面二胎政策推出之后,中国新生人口,预计2019年将会第一次回落到1500万以内,2020年回落到1400万以内,2021年回落到1300万以内,2024年到2025年回落到1200万以内。即中国新生人口将在几年内再下一个台阶,而27年以后,它们将再度下台阶。

  戴:这个是很可怕的。

  安:中国人口的27年规律,导致未来人口要上升,必须现在就起来。2018年到2019年放开人口生育政策,2020年新生人口增长,2047年的人口出生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再到后面,影响到2084年的人口出生情况。现在我们推出放开人口出生政策,2037年第一个人口高峰离世时,中国人口的下降速度就不会那么快,人口还是下降,但是届时在2037年到2068年的32年间,中国人口下降规模不是5亿,而可能只是一两亿,而且2069年以后,中国年出生人口就有可能稳住在1800万左右。否则到时想扭转趋势,都扭转不了。

  戴:所以,这个政策出台的时间,要尽量提前,要尽早推出。

  安:对的。中国社会的财富,现在相当大部分掌握在60后70后手中。现在他们从39岁到58岁,处于这个社会最核心的阶层;要么事业有成,要么处于事业的上升期。高峰人口,遇上他们事业的高峰期,因此中国社会现在的表现,就是到处是财富。但这个历史时期会消失。2037年后,只要32年到37年(人均寿命延长5岁),他们会作古,这个社会的财富高峰期就会随他们消失。在新生人口急剧下降的历史周期内,有几个重要的现象会像宿命一样伴随着中国人。这是第一个变化。

  戴:这第一个变化我没明白,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怎么会消失呢?

  安: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冷军的油画,在社会财富高峰期,一幅代表作是大几千万。可是高峰期一过,可能1000万就是高价了。因为整个社会经济不行了,画还是那幅画,可它的价格起不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价格波动?高峰时和低谷时相差几千万,那财富去了哪里呢?社会的变化,就让财富凭空消失了那么多。

  戴:哦,明白了。盛世搞收藏,因为财富多,价格自然就高。第二个呢?第二个变化是什么?

  安:第二个变化是老龄化。中国社会未富先老。1962年出生的人,2027年65岁,届时中国新生人口下降到1200万以内,2046年下降到1000万以内。到时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老年人他们当初平均每年出生2300万,新生儿每年出生1200万以内,1000万以内甚至800万,老人是新生儿的近两倍,中国老人的养老金谁来付?因此,我建议现在中国政府不能再每年给老年人提高养老金发放额了。前面连续提高十几年,中国政府对这代老年人的关心,那种想表达的感情,已经表达得足够多了。可是中国未来没有那么多年轻人交养老金,养老金的倒金字塔结构,无法随受人口高峰的老龄化时期来临。

  戴:就是我们养老的时候,可能面临后续资金不足的难题?

  安:是的。这个状况在黑龙江等省份已经出现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特别是进入人口高峰的历史周期以后,老年人每年进入者达到2300万,而且持续32年,但新生人口不足,从现在的1700万降到2027年后的1200万,再降到2046年以后的1000万。届时养老金的发放,将面临每年新进的人只有1700万甚至1200万、1000万,但是每年需要增加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到2300万,这样发下去,到时大家无钱可领,即使中央政府用国有资产充实养老金也无济于事。没有别的,因为领的人太多而交的人太少。这一现象现在只有少数省份出现,但不用太久,很多省份都会出现。如果现在不改变人口结构,到时所有的省份都会出现,即使现在很富裕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到时一样没钱。

  戴:第三个是什么?

  安:第三个是长期通缩。为什么是长期通缩呢?因为人口的变化。从高峰时期,到2071年前后,如果不放开生育,中国人口将下降近5亿,幅度达到35.46%,超过1/3。人口下降这么多,意味着当初我们为14亿人口配置的各种社会产能,到2071年的过程中,会一点点地,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梯次表现为产能过剩。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妇产医院情况一样。你前面生产衬衣鞋子的产能是为14亿人口的实际需求准备着的,后面只有9亿人的需求,在国内你就过剩1/3以上了。所有的行业,从生到死,最后到殡葬行业,会表现为一一梯次过剩。

  戴:中国产能过剩了,那么中国的产能只能输出到国外,加大外向型出口。此时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那是必然。

  安:是的。不仅是国际竞争激烈。现在中美的竞争,美国已经要提高中国进口产品关税了。未来如果中国产能进一步过剩,会是什么情况?不仅是这个。到时中国社会年轻人少,他们的工价必须就贵。现在一个工人一月收入三五千元就行,可10年20年后,他们一月收入即使达到1万2万以上,他们也未必会好好工作。此时老板的钱怎么挣?成本大幅上升,国际竞争力能够同步有效提升吗?我不知道。那个时候只能靠科技进步了。所有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进步慢的企业,届时全都得完蛋。因为市场不够,人工成本还在不断地上升。

  戴:但你说的这些,并不是长期通缩呀?

  安: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自然就是长期通缩。无论是从大宗商品,到房地产,甚至到很多金融产品,它们将面临长期通缩后价格长期不振的局面。

  比如大宗商品,降非印度像中国那样崛起,否则一旦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它的走势就是长期通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这对大宗商品就是致命的。

  再比如汽车,前些年我们看到中国年汽车销售量从几百万辆到2900万辆,未来随着中国年轻人走上社会,随着中国新生人口下降到1200万以下,你能想象当这1200万人工作之后,他们一年能够买3000万辆以上的汽车吗?不可能的。

  戴:同样的道理,现在房地产需求在高峰,当未来新生儿在1000万以下,当他们进入购房周期之后,中国的房地产需求会急剧收缩,会连续降到冰点?

  安:是的。一年2500万新生儿,当他们进入城市,当他们开始买房时,一年需要1000万套以上。可未来一年只有1000万的新生儿,当他们进入社会,结婚买房时,一年最多只需要450万套。现在我们各大中城市建的那么些房子,到时有多少将成为鬼城?到时房价还能起来吗?别做梦了。

  何况现在60后70年,他们很多人手中是两三套房子呢?

  我们前面谈得很多,中国房地产不能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是房价能够挺住,可只要看看这个人口变化,我就很清楚,不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中国一定会爆发人口变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因为地产的价格,地产的需求挺不住,它自然会引发金融危机。现在美国想引爆中国金融危机引爆不了,届时不用他们出手,中国人口的大变局,自己就会引爆。

  戴:通缩会打爆一切多头,长期通缩更是如此。

  安:日本现在为达到2%的通胀目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刺激不起来,原因是什么?人口老龄化,总人口规模下降。中国若不改变现在的人口政策,未来就跟日本现在一样,甚至还要严重一些。因为日本没有计划生育,中国执行这一政策几十年了。

  戴: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呢?

  安:届时中国经济即使进入增长期,一定是低增长;而且那个时候还是科技革命期;一旦进入科技革命间歇期,则经济一定下滑。因为人口下降,平均消费水平和服务水平即使没下降,总的经济规模也就下降了。中国人口下降1/3以上,要求科技水准所代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3以上,中国的经济规模才不会下降。可一旦科技进步不足甚至没有进步,经济规模铁定下降,甚至连续下降。而我们前面说过,经济连续几年下滑,任谁都受不了。这是第四点。

  戴:第五点是什么?

  第五点是中国老人的养老,到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压力。因为届时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年轻人极度缺乏;老年人有钱,但不怎么消费,可社会需要庞大的老年照顾人群,能够照顾老人和愿意照顾老人的人不够,于是会导致照顾老人的职业成为一个高收入群体。2032年以后,一旦1962年出生的人口超过70岁,社会对老年陪伴人群的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农村能够出来做这事的人少,会导致她们的工资收入大幅提高。当然,老年护理和陪伴工作,部分被机器人取代,自然也是一个大的社会潮流。到时出现的现象就是,第一批婴儿潮的人,他们舍不得吃啥不得穿,积攒那么多年的财富大量转移到养老护理人群手中,社会将以一种宿命式的强势性,完成一次财富再分配。

  戴:你认为当我们老了,我们的钱未必能够给孩子们留下多少,而会留给那些到时来照顾我们的人群。

  安:是的。到时她们人手不足,工资自然上涨。因为我们养老时指靠自己的孩子是指靠不上的,他们一人要面对四到八个老人,他们没有办法。那时请人,自然就得花高价钱。

  戴: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变化呢?你昨天谈到有人给你发纸条,认为中国只要5亿人就足够。

  安:那种观点,不值一驳。我们只要看看第六点变化就行。中国人口不用降到5亿左右,只要降到8亿以下,到时就跟美国一样,打仗不是靠人,而是靠武器。届时的情况,建议大家研究一下上甘岭战役和伊拉克战争吧。伊战美国是赢了,但美国经济被这种高科技战争给拖累了。前一二十年间,美国打仗花了6万亿美元,可美国经济呢?美国国内建设呢?高科技战争大量消耗了美国的金钱,并没有让美国捞到多少好处。再看看上甘岭战役,一个3.7平方公里,中国实际上每天只有两个连驻守在上面的山头,美国打了190多万发炮弹,美韩一共死了2.5万人,最后还是拿不下来。为什么美国花了那么多钱却改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美国人贵,钱便宜。中国人多,可只用少量的人躲过了美国的炮轰,最后就赢了。美国花了那么大的代价楞是打不下两个山头,正是因为人的因素。一旦中国未来人口达到8亿以内,一样会变成人贵,钱便宜,到时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还有多少能够留下?

  戴:你前面说过,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很多观念会天翻地覆,社会会天翻地覆,现在看来顺理成章的很多东西,到时会变得面目全非。你认为一旦长期通缩,一旦人口进入长期下降周期,中国社会和人们的很多观念又会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是吗?

  安:是的。我们小的时候,地主资本家是要经常挨批斗的,可现在谁都想当资本家,股票市场上天天在产生产业资本家,大富豪,人们以此为荣,地方给公司上市以奖励。我们小时候,房子不值钱,现在房价在天上飞。我们小时候,戴手表是富人,可现在社会上没几个人喜欢戴那玩意儿。我们少年时,万元户是富人,可现在谁要是万元户,那就是穷人。中国社会已经笑贫不笑娼了,在人口大变局面前,有多少东西还能保持原来的状况,还能在几十年后不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真的不能寄予多少期望了。

  戴:譬如房子,譬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譬如经济长期增长?

  安:是的。人口一旦进入长期下降周期,如果是科技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高于人口下降速度,那将是低速增长;可一旦遇上科技革命间歇期,那就一定是经济长期下滑和长期通缩。

  戴:对于投资人来说,长期通缩意味着什么?

  安:意味着在黑暗里摸索,看不到希望。

  戴:所以,你呼吁放开生育?

  安:是的。为了国家的未来,也为了我们自己。

  戴: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多子多福的观念,还会再在中国流行。

  安:有可能。因为一旦人口进入长期下降,不仅会强调多子多福,还会给出相应的奖励,就像其他国家一样,多生人口,国家给奖。

  戴:你认为这个会成为现实?

  安:是的。应该不会太远。(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0 01:27 , Processed in 0.3130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