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68|回复: 0

张敬伟:影视剧市场须降明星依赖和去资本任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5 07: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的影视剧,进化到看颜值和求流量的时代。资本也就任性地患上了明星依赖症,这种症候一旦迁延不治,将致影视剧市场陷入畸形病态中。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社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针对“天价片酬”现象开出药方。其实,五部委的“红头文件”,不仅止于遏制明星的“天价片酬”,还包括了让“主旋律”成为影视剧的主旋律,同时加大力度遏制虚假收视率造假。

  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产品,遵循市场规律无可厚非。有些明星身价高一些也很正常,但是影视剧过于依赖明星,给其天价片酬,在投资有限的总盘子里,其他演员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就会少得可怜。这对其他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不公平,也不可能出影视精品。不当天价是如何形成的?既有资本的主导,也有影视剧发行机制的原因,也是观众非理性的追捧所致。

  资本的任性和明星依赖,从投资方、制作方、播出方和公众方,似乎是多方共赢的结果。但实际效果却是,明星依赖和资本任性的影视剧创作,或可得到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认可,也能让投资者、拍摄者和电视台利益均沾,但是对中国影视剧创作的长远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对此,早在去年9月份,《人民日报》就发文痛斥演员天价片酬,文章称,不少影视剧里,用于演员薪酬的花销占到整个项目费用的一半以上,而最该花钱的后期制作、特效等环节,却只能在有限的预算里“戴着镣铐跳舞”。

  明星所拿天价片酬,也未必“人有所值”。一段时间以来,圈内和舆论场不时曝出靠颜值吃饭的天价明星,在片场耍大牌,演技不够流量来凑的情形。一些天价明星也被资本追捧下变得头脑发烧,不思提高演技,体味生活,增加生活沉淀,提升艺术感悟力,而是流连于各类明星秀节目,赚取公众眼球和大把捞钱,甚至在自媒体制造炒作效应。

  在此资本炒作和市场语境下的影视剧创作,一些明星参与的雷人穿越剧和古装时尚剧大行其道。这些神剧最大的特点,使影视剧失去应有的教化功能,而呈现出毫无意义的虚无娱乐功能。

  因而,降低影视剧的明星依赖,祛除资本追捧的任性,堪称当务之急。值得一提的是,明星天价现象,看似市场行为,却是投资方、制作方、播出方操作推动的结果。降低明星依赖,也应各方努力,让明星的身价降下来。

  除了明星天价,大数据时代的收视率造假,也是制约影视剧产业健康发展的毒瘤。据媒体调查,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以全国排行前20家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000集电视剧计,全年有40多亿人民币被这股黑势力所非法窃取。

  收视率造假也造成了视节目质量的下降,今年两会,编剧赵冬苓则提议对这些行为用刑法打击,“这种赤裸裸的商业欺诈,应该用刑法打击。以前给电视台行贿,类似违法犯罪入刑后就好很多。”

  天价明星也好,收视率造假也罢,归根结底--资本的任性还是因为资本的贪婪所致。五部委的“红头文件”直逼影视剧市场的“病灶”,也许虚假的收视率再也不能在市场兴风作浪,资本刷数据的游戏也许走到头了。至于明星天价,降是必然的,但是降到何种地步,还是要靠市场--真正的市场说话。

  影视剧突出“主旋律”,并非政治意识形态的任性,而是影视剧的本质所决定的。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娱乐功能、市场效应和宣教性一个都不能少。当影视剧市场娱乐过度、资本任性而宣教功能缺失时,政策性引导是必然之举。所以,不要对影视剧治理误读,突出“主旋律”是无可厚非的纠偏。

  影视剧市场也应“有道”--既要遵守法律底线,也要恪守市场规则,更要符合常识。降明星依赖和去资本任性,维持娱乐性、市场化和宣教性的平衡,是五部委影视剧治理的核心要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参考

GMT+8, 2025-7-14 00:24 , Processed in 0.1719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大参考 X3.4 © 2001-2023 dacankao.com

豫公网安备41010502003328号

  豫ICP备17029791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